什么是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
法律解析: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依法所确立的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务关系是指提供劳务的一方为需要的一方以劳动形式提供劳动活动,而需要方支付约定报酬的社会关系。二者在主体、待遇、...
认定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可从主体、双方当事人之间的隶属关系、支付报酬的形式、适用法律等方面进行判断。劳动关系主体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劳动者,双方存在隶属关系,报酬支付多为定期,适用劳动法等;劳务关系主体较为广泛,双方是平等关系,报酬支付较灵活,适用民法典等。
从主体方面来看。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确定的,即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必然是劳动者。用人单位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及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而劳务关系的主体是不确定的,可能是法人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自然人之间的关系,还可能是法人与自然人之间的关系。
双方当事人之间的隶属关系是关键的区分点。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劳动者要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指挥和监督。例如,劳动者需要按时上下班,遵循单位的考勤制度等。而在劳务关系中,双方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不存在隶属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在工作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只需按照约定完成工作任务即可。
支付报酬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通常具有规律性,一般是按月以货币形式支付,并且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而劳务关系的报酬支付方式比较灵活,既可以一次性支付,也可以分期支付,其报酬数额和支付时间完全由双方协商确定。
适用的法律不同。劳动关系主要由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法规调整,这些法律更侧重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对用人单位设定了较多的义务和责任。劳务关系则主要由民法典等民事法律调整,强调当事人意思自治,双方的权利义务主要依据合同约定来确定。通过综合考量以上这些因素,能够较为准确地认定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法律解析: 认定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可从主体、双方当事人之间的隶属关系、支付报酬的形式、适用法律等方面进行判...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