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签订劳动合同受伤了怎么办
法律解析: 未签订劳动合同受伤了,首先要确定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然后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最后根据鉴定结果要求用人单位进行相应赔偿。 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受伤,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需...
未签劳动合同受伤,首先要确定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然后申请工伤认定,之后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最后根据鉴定结果要求用人单位给予相应赔偿。
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受伤,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需要按一定步骤进行。
第一步,确定劳动关系。虽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可以通过其他证据来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这些证据包括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如工资条、银行转账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同事的证言等。收集好这些证据后,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确认劳动关系。一旦仲裁委员会裁定存在劳动关系,就为后续的工伤认定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者或其近亲属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申请时需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书等。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根据提交的材料进行调查核实,一般会在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第三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如果被认定为工伤,在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劳动能力鉴定主要是对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进行等级鉴定,鉴定结果将作为确定标准的重要依据。
第四步,要求赔偿。根据劳动能力鉴定结果,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给予相应的赔偿。赔偿项目可能包括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伤残津贴、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如果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了工伤保险,大部分赔偿费用将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如果用人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那么所有赔偿费用都由用人单位承担。如果用人单位拒绝赔偿,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或向法院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三十六条
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
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应当简捷、方便。
法律解析: 未签劳动合同受伤,首先要确定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然后申请工伤认定,之后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最...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