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双方是否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法律解析: 判断双方是否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可从主体资格、劳动管理、劳动业务组成三方面考量。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
事实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本质上都属于劳动关系,但二者在是否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上存在明显差异。劳动关系通常指建立了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而事实劳动关系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虽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存在实际用工行为,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
一、概念不同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依法所确立的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构建起规范的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关系是指无书面合同或无有效书面合同形成的劳动雇佣关系以及口头协议达成的劳动雇佣关系。它是劳动争议处理和工伤认定工作中经常被用到的概念。
二、证据表现不同劳动关系的存在以书面劳动合同为主要证据,劳动合同详细规定了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重要条款,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目了然。而事实劳动关系缺乏书面合同这一直接证据,其存在主要通过其他证据来证明,如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三、法律风险不同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建立规范的劳动关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可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降低法律风险。若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超过一年仍未订立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相比之下,事实劳动关系由于缺乏书面合同的约束,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够明确,容易引发劳动争议。在发生争议时,双方可能会就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等问题产生分歧,增加了维权的难度和成本。
四、稳定性不同一般情况下,劳动关系由于有书面合同的规范,双方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相对较为稳定。而事实劳动关系的稳定性较差,任何一方都可能随时终止这种关系,且可能因缺乏明确的约定而引发纠纷。
法律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第一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法律解析: 事实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本质上都属于劳动关系,但二者在是否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上存在明显差异。劳动关...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