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不和劳动者签合同怎么办

法律解析:

用人单位不和劳动者签合同,劳动者可通过协商、投诉、仲裁等方式解决,还可依法获得相应赔偿。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不和劳动者签合同,劳动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友好沟通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提出签订劳动合同的要求,说明签订合同对双方的重要性。很多时候,用人单位可能是由于疏忽或其他原因未及时签订合同,通过协商可能会顺利解决问题。

如果协商不成,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对于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违法行为,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限期改正。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外部干预方式,能够促使用人单位重视并解决问题。

劳动者还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劳动者可以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相应的。

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劳动者还可以向人民法院。通过司法途径进一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整个过程中,劳动者要注意收集能够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如工资支付凭证、工作证、考勤记录等,以便更好地主张自己的权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七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分享举报
住房公积金从哪年开始实施的
« 上一篇1秒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