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被起诉说是贷款诈骗?别慌!先搞清这几点,关键时候能救命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感觉——手机一震,银行催收电话打来;再过几天,短信变成法院传票;莫名其妙就成了“贷款诈骗犯”?很多人一看到“诈骗”两个字,腿都软了:“我只是还不上钱,怎么就成罪犯了?” 别急,今天...
因为一时手头紧,借呗逾期了几个月没还,结果突然收到法院传票,上面赫然写着“涉嫌贷款诈骗”?那一刻,心里“咯噔”一下,脑子里全是问号——我只是还不上钱而已,怎么就变成“诈骗”了?难道点个手机借钱,一不小心就成了犯罪嫌疑人?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件事:借呗逾期,到底会不会构成贷款诈骗?被起诉了又该怎么办?

很多人一听“贷款诈骗”,第一反应就是吓坏了,但你要明白,法律上的“诈骗”和我们日常说的“欠钱不还”完全是两码事。
贷款诈骗的核心是“骗”——也就是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还钱,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贷款,伪造收入证明、冒用他人身份、编造虚假项目等等。
而大多数借呗逾期的人是什么情况呢?
可能是失业了、生病了、生意失败了……确实是想还,但暂时还不上,这种属于民事违约行为,本质上是“还不起”,而不是“不想还”。
只要你借款时用的是真实身份、填写的是真实信息,哪怕后来逾期很久,也不等于构成刑事犯罪。
支付宝(借呗)作为正规持牌金融机构,遇到长期逾期用户,最常见的做法是:
这类案件在法院叫“民间借贷纠纷”或“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属于民事案件,输了顶多是被强制执行、列入失信名单,但不会坐牢。
可如果平台在诉状里写了“涉嫌贷款诈骗”,那就要警惕了——是不是他们想施压?还是真有刑事立案的迹象?
这里划重点:
👉只有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由检察院提起公诉,才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 单纯一张法院传票写了个“诈骗”字眼,不代表你就真的被定罪了。
虽然大多数逾期都不构成犯罪,但以下几种情形要特别注意,有可能踩到刑法红线:
这些行为才符合《刑法》第193条“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虚构事实 + 骗取贷款 + 数额较大。
如果你只是普通上班族,工资不高但按时提交了真实资料,后来因突发变故还不上钱——那你离“诈骗”还差十万八千里。
别逃避,积极应诉
收到传票千万别当垃圾短信处理,不出庭=默认败诉,法院会缺席判决,后果更严重。
整理证据,说明困难原因
把失业证明、病历、银行流水等材料准备好,向法官说明你不是恶意拖欠,而是确有困难。
主动沟通,争取调解
法院通常会组织调解,你可以提出分期还款方案,表现出还款意愿,很多案子都能达成和解。
警惕“刑拘”威胁
如果催收人员说“再不还就抓你去坐牢”,基本是恐吓。民事债务不构成犯罪,不会因此被拘留或判刑。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外卖员,疫情期间摔伤住院三个月,借呗欠了1.8万一直没还,后来收到法院传票,抬头写着“涉嫌贷款诈骗”,吓得他整晚睡不着,甚至想去自首。
我们接案后调取了全部材料,发现他申请时用的是实名认证手机号、绑定真实银行卡,借款记录也都用于生活开支,最终我们在庭审中强调:借款人无欺诈行为,仅有履约能力变化,属于典型民事纠纷。
法院采纳了我们的意见,驳回了原告关于“诈骗”的指控部分,仅判决小李偿还本金及合法利息,并允许其分12期归还。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情绪不能代替判断,专业才能化解危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
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明确要求“非法占有目的”+“欺骗手段”)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贷款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强调认定“非法占有目的”需结合行为人借款时的履约能力、资金用途、事后态度等综合判断。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未按期还款的,属于违约,承担民事责任。
朋友们,欠钱确实不该,但也不必被一句“贷款诈骗”吓破胆。
法律保护的是诚信,打击的是恶意。
如果你是因为生活所迫导致逾期,请勇敢面对,合理维权;
但如果你真的做了虚假申报、恶意套现,那就得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最重要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逾期不可怕,失联最危险;
坦诚沟通能化解,装鸵鸟只会越陷越深。
遇到问题不要慌,找对方向才是关键。
你是暂时困住了,不是被判死刑了。
挺过去,日子还能翻篇。
我是张律师,专注债务纠纷五年,见过太多人在风雨中挣扎,愿你这一次,不再独自承受。
借呗逾期被起诉说是贷款诈骗?别慌!先搞清这几点再应对,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因为一时手头紧,借呗逾期了几个月没还,结果突然收到法院传票,上面赫然写着“涉嫌贷款诈骗”?那一刻,心里“咯噔”...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