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丢了怎么办?别慌!三步止损,五步补救,关键时候能救命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出门急着赶地铁,刷完手机支付才发现钱包空了;翻遍包角角落落,心头一紧:“我的银行卡呢?” 那一刻,冷汗直冒,不是心疼卡本身,而是脑子里瞬间闪过一堆问题:会不会被人盗刷?账...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感觉——手机一震,银行催收电话打来;再过几天,短信变成法院传票;莫名其妙就成了“贷款诈骗犯”?很多人一看到“诈骗”两个字,腿都软了:“我只是还不上钱,怎么就成罪犯了?”
别急,今天咱们就坐下来,像朋友聊天一样,把这事掰开揉碎讲清楚,我不是吓唬你,也不是给你画大饼,而是用一个律师的视角,告诉你:逾期不等于犯罪,但处理不当,真可能从民事纠纷滑向刑事深渊。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必须刻在脑子里。
贷款逾期,说白了就是欠钱没按时还,属于民事债务纠纷,银行可以催收、可以起诉你,要求你还本付息,甚至申请强制执行你的财产,但这事还在“借钱还钱”的法律框架里,顶多影响征信,不会坐牢。
而贷款诈骗,是刑法里的重罪,指的是你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还钱,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银行放款,伪造收入证明、捏造工作单位、冒用他人身份贷款,或者拿贷款的钱直接挥霍、转移、藏匿……
简单说:
如果你是因为失业、生病、家庭变故导致暂时还不上,哪怕拖了好几年,只要当初申贷材料真实、用途合法、有还款意愿,那就不构成诈骗。
第一步:查清起诉内容,分清是“民事起诉”还是“刑事立案”
很多人一听“被起诉”就吓懵,其实90%以上的情况都是民事诉讼,别自己吓自己。
第二步:积极应诉,别当“消失人口”
有人觉得“反正没钱,躲着就没事”,大错特错!你不应诉,法院会缺席判决,判你败诉,然后进入执行程序——冻结银行卡、列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更麻烦的是,一旦你在整个过程中失联、拒接电话、隐匿行踪,反而容易被误解为“恶意逃避债务”,这就给“诈骗”扣帽子留下了口实。
正确做法:
第三步:警惕“套路”升级,防止被恶意定性
有些不良催收机构或个别银行人员,为了施压,会故意说:“再不还钱就报诈骗!”
这是典型的恐吓话术,你要记住:
别被一句话吓住,该沟通沟通,该申诉申诉。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32岁,程序员,疫情期间公司裁员,断了收入,他名下三张信用卡和一笔网贷共欠18万,逾期两年,某天突然收到法院传票,抬头写着“贷款诈骗罪”!
他吓得整夜睡不着,以为要坐牢,来找我时手都在抖。
我一看材料,发现所谓的“诈骗罪”其实是原告(某网贷平台)在民事起诉状里用了“涉嫌诈骗”这种误导性表述,想逼他快速还款,公安机关根本没立案,也没有任何刑事侦查行为。
我们迅速提交答辩状,强调:
最终法院认定为普通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判决分期偿还,小李保住了工作和自由。
你看,差一点就被一句“诈骗”毁了人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注意关键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使用虚假材料”。
光是还不起钱,远远够不上这条。
最后我想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欠钱不还,确实不对,但人总有难处,法律的本质,是区分“不能”和“不为”。
如果你正面临逾期、被催收、甚至被起诉,
真正可怕的,不是负债本身,而是你在慌乱中做出错误选择——比如注销手机卡、更换住址、拒绝沟通,这些行为可能被误读为“恶意逃债”,反而把自己推向刑事风险的边缘。
主动面对、诚实沟通、保留证据、寻求专业帮助,这才是走出困境的正确路径。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只要你想解决问题,法律就会给你一条出路。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基于真实办案经验整理,旨在普及法律常识,不构成个案法律意见,如遇具体问题,请及时咨询专业律师。
逾期被起诉说是贷款诈骗?别慌!先搞清这几点,关键时候能救命,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感觉——手机一震,银行催收电话打来;再过几天,短信变成法院传票;莫名其妙就成了“贷款诈骗犯”...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