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交社保补现金,这笔划算账真的划算吗?
老张最近遇到件“好事”。 新公司老板拍拍他肩膀说:“咱签个协议,每月不交社保,直接多补你2000块现金,你到手更多,我省事,双赢!” 老张心里拨起了算盘:社保扣完每月少拿好几千,现在直接拿现金,岂...
有些中小企业为降低用工成本,会和员工签订《自愿放弃社保承诺书》,同时每月额外发放500-2000元不等的“社保补助”,表面看员工到手钱多了,公司也省去缴纳社保的繁琐流程,但这实质是将法定责任转嫁给劳动者。
重点在于:社保补助与社保缴费根本不是等价交换,以上海2023年社保下限标准计算,单位每月需为员工缴纳约1400元(养老+医疗+失业等),而企业发放的补助往往远低于这个数额,更关键的是,现金补助无法复制社保的保障功能——医保报销、生育津贴、工伤赔付等权益将全部悬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用人单位免除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协议无效,即使员工签署了《自愿放弃社保声明》,依然有权随时要求公司补缴社保,届时企业不仅需补缴本金+滞纳金,员工已领取的补助还需全额返还——相当于“钱权两失”。
更严峻的是,一旦发生工伤(例如下班途中车祸),由于未缴纳工伤保险,所有赔偿需由企业全额承担(通常数十万起),而每月发放的干把块补助,在这种巨额支出面前简直是杯水车薪。
社保不仅是当下保障,更关联着购房资格、积分落户、子女入学等社会功能,例如北京、上海等地非户籍人员购房需连续缴纳5年社保,断缴即重新计算年限,某些城市甚至规定医保连续缴费年限影响报销额度。用短期现金换取长期权益,无疑是捡芝麻丢西瓜。
假设月薪8000元:
但若生病住院:
社保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压舱石,企业用现金替代社保的做法犹如让员工“裸奔上岗”。短期多发的几百块补助,永远抵不上失去保障后可能付出的巨大代价,无论是企业主还是劳动者,都应当敬畏规则——有些底线,真的不能通过“私了”来突破。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构成正式法律意见,具体个案需咨询专业律师)
公司不交社保改发现金补助,到底划算吗?,本文为公平法务网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现实操作:看似“双赢”的陷阱 有些中小企业为降低用工成本,会和员工签订《自愿放弃社保承诺书》,同时每月额外发...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