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会如何追究责任
法律解析: 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
公安局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进行立案,首先需审查是否有犯罪事实且需追究刑事责任。当接收到关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报案、控告、举报等材料后,会进行初步审查,若认为存在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情形,就会予以立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规定,公安局对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立案有着明确的流程和标准。
第一步是材料接收。公安局会接收来自劳动者的报案、用人单位内部人员的举报、其他知情人的控告或者有关部门移送的案件材料等。这些材料通常包含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证明,如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以及反映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相关证据,像聊天记录、邮件等。
第二步为初步审查。在接收到材料后,公安机关会对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判断是否存在犯罪事实。对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关键在于确定用人单位是否有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却不支付,并且数额达到较大标准。同时,是否经过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也是重要的判断依据。
第三步是立案决定。如果经过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若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第四步是后续侦查。一旦立案,公安机关会展开侦查工作,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通过询问证人、调查用人单位的财务状况、查找犯罪嫌疑人等方式,全面查清案件事实。
在整个立案过程中,公安机关会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和程序进行操作,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同时也保障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
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法律解析: 公安局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进行立案,首先需审查是否有犯罪事实且需追究刑事责任。当接收到关于拒不...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