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面积到底怎么算的?买新房时被坑了怎么办?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看房时销售说:“这套房子89平,南北通透,性价比超高!”结果签合同一看,建筑面积确实是89平,可实际能住的地方才60出头,剩下的那近30平去哪儿了?答案就是:公摊面积。 这玩意...
签合同时写的是100平的大三居,结果拿到钥匙一量,实际使用面积才70多平?剩下的二十几平去哪儿了?别急,这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公摊面积在作祟。
很多人买房时只盯着总价和单价,却忽略了“公摊”这个隐形杀手,等到交房那一刻,才恍然大悟:“我花的钱,一半是买墙?”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公摊面积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它合理吗?我们能拒绝它吗?

公摊面积就是整栋楼里大家共用的部分,分摊到每一户头上的那部分建筑面积,比如你家楼里的电梯井、楼梯间、门厅、设备间、管道井、值班警卫室……这些地方你不能住,但你得“买单”。
开发商不会白送你一块地,整栋楼的公共区域也要有人分摊成本,于是就有了“公摊系数”这么个东西。
别被吓到,其实计算方式并不复杂,关键看三点:
然后用这个公式:
👉你家公摊面积 = (整栋楼公摊总面积 ÷ 整栋楼套内总面积)× 你家套内面积
举个例子:
一栋楼公摊总面积是1000㎡,套内总面积是4000㎡,那你家套内80㎡,就要承担:
(1000 ÷ 4000)× 80 =20㎡的公摊面积
所以你的房产证上写的建筑面积就是:80 + 20 =100㎡
看到没?你买的“100平”,真正能摆沙发的地方只有80平。
不同建筑类型,公摊差异很大:
如果你买的是30层的高层,公摊超过25%,就得多个心眼了——是不是公共区域设计太“豪”?还是开发商在玩猫腻?
2022年,杭州某小区业主收房时发现,合同写明建筑面积98㎡,可自己一测,套内才68㎡,公摊高达30㎡!而同户型其他楼栋公摊才22㎡,差了整整8㎡,按当时房价算,相当于多花了近40万!
业主们联合聘请律师调取了原始测绘报告,发现开发商将本应计入“物业用房”的一间办公室偷偷划入公摊范围,导致公摊虚高,最终法院判决:该部分面积不得计入公摊,开发商退还相应购房款并赔偿利息损失。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公摊不是“黑洞”,它是有法律边界的!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公摊面积的计算和公示是有明确依据的: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八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时,应当向买受人明示所售房屋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摊面积及公摊部位的具体构成。
《房产测量规范》(GB/T 17986.1-2000):
明确规定哪些区域可以纳入公摊(如电梯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等),哪些不能(如独立使用的地下室、会所、物业用房等)。
《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三条:
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得以放弃权利为由不履行义务。
也就是说,你可以用公摊,但不能让你为不该摊的部分买单。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房产律师,我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买房不是买数字,而是买生活空间,当你在为每平米单价斤斤计较时,更应该看清“每平米里有多少是你真正能用的”。
给各位购房者几点实用建议:
最后提醒一句:虽然目前全国尚未取消公摊制度(部分地区试点“按套内面积计价”),但我们作为消费者,有权知道每一平米是怎么来的,更有权拒绝为不合理公摊买单。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算术的,但如果你不懂算术,那就真的只能被别人算计了。
公摊面积怎么算的?买了房才发现缩水了怎么办?,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签合同时写的是100平的大三居,结果拿到钥匙一量,实际使用面积才70多平?剩下的二十几平去哪儿了?别急,这很可...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