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被摊走的钱去哪了?公摊面积到底怎么算?
公摊面积:藏在房价里的“隐形费用” 买过房的人都知道,房产证上的面积和实际使用面积总有差距,这中间的“差额”就是公摊面积,公摊是指整栋楼的业主共同分摊的公共区域,比如电梯井、楼梯间、过道、设备间等,...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看房时销售说:“这套房子89平,南北通透,性价比超高!”结果签合同一看,建筑面积确实是89平,可实际能住的地方才60出头,剩下的那近30平去哪儿了?答案就是:公摊面积。
这玩意儿就像房价里的“隐形刺客”,不声不响就把你的使用空间给吞了,更离谱的是,很多人交了一辈子的物业费、取暖费,连自己家公摊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都搞不清楚,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把“公摊面积”这件事讲明白。

简单说,公摊面积是指整栋楼里所有业主共同使用的部分,按比例分摊到每户头上的建筑面积,它不是你开门能踩到的地,但你天天在用——比如楼梯间、电梯井、走廊、配电室、消防通道、大堂,甚至有些小区的物业用房也算进去。
举个例子:一栋30层的住宅楼,总建筑面积是3万平,其中真正属于各家各户的“套内面积”加起来是2万平,那剩下的1万平就是公摊,这1万平要按比例分给所有住户,如果你买的那套房套内是80平,可能就要分摊20平的公共区域,最终房产证上写的建筑面积就是100平。
是不是瞬间觉得,自己花的钱一半买了“空气”?
别被销售忽悠,咱得学会看本质,公摊面积的计算其实有标准套路:
公摊面积 = 套内建筑面积 × 公摊系数
而这个“公摊系数”是怎么来的呢?
公摊系数 = 整栋楼的公摊总面积 ÷ 整栋楼的套内总面积
你家套内80㎡,那公摊就是 80 × 0.333 ≈ 26.6㎡
所以你房产证上的建筑面积就是 80 + 26.6 =6㎡
看到没?这算法不复杂,但关键在于:开发商有没有如实公示这些数据?
现实中,很多楼盘根本不公开公摊明细,或者把不该算进去的设备间、会所也塞进公摊,变相“注水”,等你发现时,合同都签了,维权难如登天。
根据国家规定,并不是所有公共区域都能算进公摊,以下是常见合法公摊范围:
✅ 电梯井、楼梯间、垃圾道
✅ 公共门厅、过道、值班警卫室
✅ 设备管道井、强弱电间
✅ 消防控制室、水泵房(为本楼服务的)
而以下这些,原则上不能计入公摊:
❌ 开发商自持的商业用房
❌ 小区会所、健身房(除非明确归全体业主共有)
❌ 地下储藏室、车位(产权独立的)
❌ 外墙的一半面积(只算一半进公摊,不能全算)
但现实是,不少开发商把这些“灰色地带”的面积偷偷打包进公摊,抬高你的购房成本,你多掏的钱,最后都变成了他们的利润。
2022年,杭州一个新盘交付,业主们傻眼了:宣传说是“低公摊小高层”,结果房产证一出,公摊高达32%!一套100平的房子,实际套内才68平,相当于花了100平的钱,住着70平的房子。
几位较真的业主联合查资料,发现开发商把整个地下车库的设备间、物业管理办公室,甚至隔壁商业楼的配电房都算进了住宅公摊。
他们向住建部门投诉,并申请信息公开,最终调查证实:其中有1200㎡属于违规分摊,开发商被责令整改,退还部分房款,并调整物业费计价基数。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公摊不是“黑箱”,你有权知道每一平米是怎么来的。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八条
明确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在销售现场公示分摊的公共部位和公用建筑的具体名称、用途、面积等信息。
《房产测量规范》(GB/T 17986.1-2000)
规定了房屋建筑面积的计算标准,明确了哪些部分应计入、哪些不应计入公摊。
《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三条
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得以放弃权利为由不履行义务。
这意味着:你不仅要为公摊付钱,还要为它交物业费、取暖费,但它必须真实、合法、透明。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房产律师,我见过太多人因为忽视公摊问题,吃哑巴亏,给你三条铁律:
别只听销售嘴上说“低公摊”,一定要看《房屋测绘报告》或《公摊说明表》,白纸黑字写清楚才算数。
对比同类楼盘的公摊率:
合同里必须注明“公摊面积具体数值”,而不是模糊写个“以实测为准”,否则后期缩水或膨胀,你都没法追责。
记住一句话:房子买的是居住体验,不是建筑面积的数字游戏,你花的每一分钱,都应该看得见、摸得着、算得清。
最后提醒一句:
下次去看房,别光盯着户型图流口水,记得低头看看脚下——那多出来的十几平,到底是通往幸福的走廊,还是通向套路的迷宫?
睁大眼睛,守住你的每一平米。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看房时销售说:“这套房子89平,南北通透,性价比超高!”结果签合同一看,建筑面积确实是8...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