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被摊走的钱去哪了?公摊面积到底怎么算?
公摊面积:藏在房价里的“隐形费用” 买过房的人都知道,房产证上的面积和实际使用面积总有差距,这中间的“差额”就是公摊面积,公摊是指整栋楼的业主共同分摊的公共区域,比如电梯井、楼梯间、过道、设备间等,...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签完购房合同,兴冲冲等着收房,结果一看房产证上的建筑面积,心里咯噔一下:
“我买的明明是89平两居室,怎么套内才70平?剩下那近20平去哪儿了?”
别急,这多出来的十几甚至几十平,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公摊面积”,听起来挺高大上,可它到底是什么?怎么算的?开发商说多少就是多少吗?今天咱就掰开揉碎,用大白话给你讲清楚,让你买房不再当“雾里看花”的冤大头。
先说结论:公摊面积 = 整栋楼的公共区域分摊到你家的那一部分。
比如电梯井、楼梯间、设备间、门厅、走廊、管道井、垃圾道……这些地方你不能住,但你得用,它们的面积要按比例“摊”到每一户头上。
但重点来了:不是所有公共区域都算公摊,也不是所有房子公摊比例都一样。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一栋30层的高层住宅,带两部电梯、有消防通道、还有地下车库和物业用房,这种楼,公摊通常在20%~25%,也就是说你买100平的房子,实际能用的可能只有75到80平。
可如果是老式多层步梯房(6层以下无电梯),公摊可能只有10%左右,89平的房子,套内轻松上80平以上。
所以你看,同样是“建筑面积”,含金量差远了。
别怕,虽然听起来复杂,但计算逻辑其实很清晰:
某户的公摊面积 = (整栋楼的公摊总面积 ÷ 整栋楼各户套内面积总和)× 该户套内面积
这个公式专业术语叫“按套内面积比例分摊法”,也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采用的标准算法。
举个简单例子:
假设一栋楼共有100户,总套内面积是8000㎡,而整栋楼的公共区域(符合计入公摊条件的)一共是2000㎡。
那你家套内80㎡,你能分到的公摊面积就是:
(2000 ÷ 8000)× 80 = 20㎡
所以你的建筑面积就是:80 + 20 = 100㎡
是不是一下子明白多了?
但注意!这里有个关键前提:哪些区域能进“公摊总面积”是有严格规定的,不是开发商想加什么就加什么。
可现实中,有些开发商就爱“动手脚”——把不该摊的也塞进去,或者虚报公摊面积,变相抬高单价,你说气不气?
老张去年在某新盘买了套“刚需神盘”,宣传页写的是“89㎡通透两房,性价比之王”,销售信誓旦旦:“我们公摊控制得很好,才18%!” 老张一听,心满意足,签了合同。
结果交房时傻眼了——房产证上建筑面积89.2㎡,可实测套内面积只有67.5㎡,公摊竟高达24.3%!比承诺高出6个百分点。
他一算账:相当于他为每平方米多付了约1800元的“隐形成本”,总价多掏了将近12万!
老张怒而起诉,要求退差价,法院最终认定:开发商在销售过程中未提供完整公摊构成说明,且实际公摊与宣传严重不符,构成虚假宣传,判决开发商退还部分房款并赔偿损失。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
口头承诺不作数,公摊面积必须写进合同附件,并附详细测算报告!
别以为这是“行业潜规则”,法律早有明文规定:
《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三条
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得以放弃权利为由不履行义务。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八条
商品房销售可以按套(单元)计价,也可以按套内建筑面积或建筑面积计价。
按建筑面积计价的,应当在合同中明确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房产测量规范》(GB/T 17986.1-2000)
明确了哪些区域可以计入公摊、如何计算、误差允许范围等技术标准。
记住一句话:没有公示公摊构成的楼盘,你有权拒绝签约!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房产律师,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不懂公摊吃了亏,有人以为买的是“实用面积”,结果发现连阳台都被算进公摊墙;有人看到单价低就冲动下单,最后发现真正贵的是“每平使用成本”。
我给你三条硬核建议:
说到底,公摊面积本身不是原罪,问题是它常被当成“黑箱操作”的工具。
你买的不只是四面墙,更是透明、公平和知情权。
下次再听到“我们公摊很小”的时候,别急着心动,先问一句:“具体是多少?哪些部分?有文件吗?”
——这才是一个聪明购房者该有的样子。
买房路上陷阱多,但只要你知道规则,就能避开坑,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公摊面积怎么算?买套房还得拼脑力?一招看懂你的钱花在哪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签完购房合同,兴冲冲等着收房,结果一看房产证上的建筑面积,心里咯噔一下: “我买的明明...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