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被威胁短信轰炸?别慌,教你三步反制软暴力套路!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半夜手机突然震动,一条冷冰冰的短信跳出来:“再不还钱,明天就上门贴封条!”、“你家人已经列入催收名单,后果自负!”……吓得你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更离谱的是,这些短信根本不是...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就借了1000块钱应急,结果因为手头紧晚还了几天,手机突然开始炸锅:短信一条接一条,不仅发给你,还发给你的家人、朋友、同事,甚至领导,内容刺眼:“您联系人XXX在某平台借款逾期,请协助督促还款”,“紧急通知:XXX已被列入失信名单”,更离谱的是,有些短信连你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都写得清清楚楚。
那一刻,你可能觉得天都塌了,羞耻、焦虑、愤怒一股脑涌上来,可问题是——他们真的有权这么做吗?你真的“社会性死亡”了吗?作为一名执业十多年、处理过上千起借贷纠纷的律师,我来告诉你:这不是你错了,是他们在违法!你完全有办法反击。
咱们先说清楚一件事:哪怕你真的欠了钱,哪怕只是一千块,催收也有法律边界,合法催收,是提醒你还款;非法催收,是拿你的尊严和人际关系当武器,而这种“群发短信轰炸亲友”的行为,就是典型的越界操作,属于法律明令禁止的“软暴力”催收。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和平台之间是借贷关系,合同相对方只有你和出借人(或持牌金融机构),你的家人、朋友、同事,既不是担保人,也没签过任何协议,他们跟这笔债务毫无关系,把你的隐私信息泄露给他们,不仅侵犯了你的个人信息权,还严重干扰了他人的正常生活,涉嫌侮辱、诽谤,甚至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更关键的是,很多这类平台根本不是正规金融机构,而是打着“小额贷款”幌子的网贷中介或高利贷团伙,他们往往没有放贷资质,合同本身就有问题,在这种前提下,他们的催收手段更是肆无忌惮,靠的就是“吓唬”和“社死”来逼你还钱。
那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记住三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立即保存证据。
所有收到的短信、电话录音、微信催收记录,全部截图、录屏、备份,尤其是那些发给第三方的短信,一定要保留原始信息,包括发送号码、时间、内容,这些将来都是打官司的“铁证”。
第二步:正式书面警告。
通过短信、邮件或邮政快递,向催收方发出《停止侵权告知函》,明确要求他们立即停止骚扰你及你的亲友,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语气要冷静专业,但立场必须强硬,这一步不仅能震慑对方,还能为后续维权留下书面痕迹。
第三步:果断报警+投诉。
直接拨打110或前往派出所报案,说明遭遇“非法催收”“侵犯隐私”,同时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涉事平台,如果涉及高利贷或暴力催收,公安机关会介入调查,别怕麻烦,你的沉默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
以案说法: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化名)在某App借了800元,因失业逾期20天,结果平台不仅把他通讯录里上百个联系人都群发了催收短信,还在微信群里公开他的身份证照片和借款金额,小李一度想轻生,我们接手后,迅速固定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起民事诉讼,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法院判决平台赔偿精神损失费8000元,并登报道歉,更重要的是,警方顺藤摸瓜,查处了该平台背后的非法放贷团伙,涉案金额超千万。
这个案子让我深刻意识到:一千块的债,不该换来一个人的社会性毁灭,法律存在的意义,就是保护弱者不被欺负。
法条链接:
律师总结:
朋友们,借钱不还确实不对,但违法催收更不能容忍。一千块的债务,不该成为别人践踏你人格的借口。真正的法治社会,不是谁嗓门大谁有理,而是谁守法谁有底气,当你被群发短信、被威胁、被羞辱时,你不是孤军奋战,法律站在你这边,证据是你最锋利的武器。
别再默默忍受,别再觉得“是我欠钱活该”,拿起手机,保存证据,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一次勇敢的维权,救下的不仅是你自己,还有下一个可能陷入同样困境的人。
欠债要还,但底线不能丢,法律不会放过赖账的人,也不会纵容作恶的催收。你可以穷,但不能被欺负到不敢抬头。
贷款一千块逾期被全城群发短信?别慌,教你三步反杀软暴力套路!,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就借了1000块钱应急,结果因为手头紧晚还了几天,手机突然开始炸锅:短信一条接一条,...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