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开通手机银行?操作不当可能被冒名开户?
急着转账,却发现自己还没开通手机银行,只能跑去银行排队;或者看到别人动动手指就能查余额、还贷款、买理财,自己却连入口都找不到?更吓人的是,听说有人莫名其妙“被开通”了手机银行,账户里的钱差点被人转走…...
看中一只股票,想重仓出击,但账户里的钱不够?或者眼睁睁看着行情起飞,自己却因为资金不足只能干瞪眼?这时候,不少人就会想到“融资融券”——听起来高大上,实则暗藏玄机,它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放大收益,用不好,一夜之间就可能被强平、爆仓,甚至倒欠券商一大笔钱。
那问题来了:融资融券到底该怎么操作?普通人能不能碰?今天我就以一个从业十几年的律师视角,带你一层层揭开它的面纱,不讲术语堆砌,只说人话,讲真事,让你看得明白、用得安心。
融资就是“借钱买股”,融券就是“借股卖股”。
举个通俗的例子:
小王看好A股,现价10元,他自有资金10万,本来只能买1万股,但开通融资后,券商愿意再借他10万,这样他就能买2万股,如果股价涨到12元,他卖出,还掉10万本金+利息,净赚接近4万(扣除成本前),但如果股价跌到8元,不仅本金亏光,还得额外补钱维持担保比例,否则会被强制平仓。
所以你看,杠杆是把火,能取暖,也能烧身。
很多人以为,只要去券商APP点几下就能开通,其实没那么简单,法律和监管对这块管得非常严,因为涉及系统性风险。
基本流程如下:
满足硬性条件:
签署协议与风险揭示书:
券商会让你签一堆文件,尤其是《融资融券业务合同》和《风险揭示书》,很多人图快,直接勾选“已阅读”,这可是大忌!这些文件里明确写了你可能面临的追加保证金、强制平仓、利息计算方式等关键条款,一旦出事,法院都会以“你已签字确认知悉风险”为由判你担责。
授信额度审批:
券商根据你的资产、信用、交易习惯给你一个授信额度,比如你有50万资产,可能批给你80万的融资额度,但这不是现金,而是“可借额度”。
开始交易:
在交易软件里选择“融资买入”或“融券卖出”,注意利率一般年化7%-9%左右,按天计息,利滚利起来很吓人。
我处理过不少融资融券纠纷案,发现很多人栽在几个认知盲区上:
误以为“融资=免费加仓”:有人觉得反正能借,那就多买点,结果行情反转,担保比例跌破130%,券商发短信提醒也不当回事,第二天直接被强平,连止损的机会都没有。
忽视利息成本:一笔融资持仓半年,光利息就吃掉好几个点收益,更可怕的是,有些客户根本不知道利息是“按自然日”计,哪怕周末不开市也在计。
融券做空风险极高:A股做空机制不完善,融券标的少、券源紧张,且一旦个股突发利好,股价暴涨,做空者可能面临无限亏损(理论上股价可以无限涨,但你借的股必须还)。
忽略追保通知:很多投资者手机静音,错过券商发出的“追加担保物通知”,等到收到“已被强平”的短信时,损失已无法挽回。
我曾经代理过一位客户老李,退休教师,有点积蓄,自学炒股几年小有心得,2022年,他看到新能源板块火热,决定融资加码,他账户有60万,券商给了他90万授信额度,他毫不犹豫融资70万,全仓买入某锂电龙头股。
刚开始股价上涨,账面浮盈让他信心爆棚,但他忽略了公司即将发布的季报存在隐患,财报公布当晚,股价暴跌15%,他的担保比例瞬间从160%跌至118%,券商连夜发送短信和电话通知补仓,但老李正在外地旅游,手机关机。
第二天开盘,系统自动触发强平,所有持仓被清空,更糟的是,由于跌得太猛,平仓后仍不足以覆盖债务,账户出现“负余额”——倒欠券商12万元。
老李不服,起诉券商“未尽提醒义务”,但法院最终判决驳回,理由是:合同明确约定“客户须保持通讯畅通”,且系统已三次发送短信、一次语音电话,尽到了告知义务,老李因自身疏忽承担全部后果。
这个案子让我深感痛心——不是法律不公,而是投资者对规则缺乏敬畏。
根据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这意味着,一旦爆仓欠款,券商完全有权通过法律手段追偿。
融资融券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它是成熟资本市场的重要工具,问题不在工具,而在使用者的心态与认知。
作为律师,我给你的忠告是: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投资中最贵的成本,从来不是利息,而是无知。
用好融资融券,它能助你乘风破浪;滥用它,它会让你倾家荡产,愿你手中有剑,心中有戒。
融资融券怎么玩才不踩坑?操作不当可能背上巨债!,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看中一只股票,想重仓出击,但账户里的钱不够?或者眼睁睁看着行情起飞,自己却因为资金不足只能干瞪眼?这时候,不少...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