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被短信轰炸到崩溃?教你三步反制,守住尊严和安宁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凌晨两点,手机突然“叮”一声亮起——又是催收短信。 “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 “最后警告!今日不处理,法务团队将介入!” “您的通讯录即将被通知,...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夜晚——手机突然像被设定好的闹钟一样,一条接一条地弹出“还款倒计时”“严重逾期警告”“将上报征信”的短信?凌晨两点,屏幕亮起第17条催收信息,内容越来越急、语气越来越冲,甚至开始带上你的名字:“张先生,再不还钱后果自负!”那一刻,不是不想还,是真没钱周转,可你万万没想到,债务没解决,心理防线先被“短信轰炸”击穿了。
这不是个别现象,不少人在遭遇短期资金困难导致贷款逾期后,面临的不仅是信用风险,更是一场“信息战”——被高频、重复、甚至带有恐吓性质的短信轮番攻击,有人因此失眠焦虑,有人被亲友质疑,更有甚者,个人信息被泄露,连家人也收到催收信息,这到底是合法催收,还是越界骚扰?
作为执业十几年的民事律师,我来给你讲点“硬核真相”:贷款逾期要承担责任,但不代表你可以被无底线地“围剿”,法律给你的权利,比你想象中多得多。
我们先说清楚一点:金融机构或委托的第三方催收公司,确实有权对逾期债务进行提醒和催收,这是他们的合同权利,也是风控流程的一部分,但这个“权”是有边界的。
根据《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催收行为必须合法、正当、必要,不能损害他人人格尊严和生活安宁。
举个例子:
而现实中,很多人遭遇的“短信轰炸”,早已超出了提醒范畴:
这些,统统涉嫌违法。
别慌,记住以下三步,既能保护自己,又能有效反击:
第一步:立即取证,保存所有证据
不要随手删短信!每一句话都可能是日后维权的关键,建议你:
这些材料,未来无论是投诉、报警,还是起诉,都是铁证。
第二步:正式书面“叫停”骚扰行为
很多人不知道,你有权要求停止不当催收,方法很简单:
给贷款机构或催收公司发一封书面告知函(可通过邮寄或平台留言),明确写:
“本人确认存在逾期事实,愿意依法承担相应责任,但自即日起,禁止以短信、电话、社交媒体等方式对本人及亲友进行频繁、骚扰性催收,如有继续违规行为,将依法向监管部门投诉并追究法律责任。”
这封信看似简单,实则具有法律效力,一旦发出,对方若继续骚扰,就是明知故犯,恶意程度加重,对你后续维权极为有利。
第三步:果断投诉,用监管力量施压
我国对金融催收的监管早已收紧,你可以向以下三个部门投诉: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官网或12378热线)
——适用于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机构。
互联网金融协会
——适用于网贷平台、小贷公司。
公安机关(如涉及恐吓、侮辱、人身威胁)
——直接拨打110或前往派出所报案。
投诉时一定要附上证据,监管部门接到实名举报后,会责令机构整改,严重的还会处罚。
我的当事人李女士,因突发疾病导致网贷逾期45天,原本只是想缓一两周,结果手机从早到晚收到上百条催收短信,最离谱的是,她母亲的手机也开始收到“你女儿欠钱不还”的信息。
她一度崩溃,觉得“这辈子完了”,后来找到我,我们做了三件事:
仅仅10天后,平台回电道歉,承诺停止对家属的联系,并调整催收方式,李女士在协商后分期还清欠款,未上黑名单,心理压力也大大缓解。
她说:“原来我不是只能默默承受,法律真的能帮我撑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不得通过“短信轰炸”等方式干扰债务人及相关人员的正常生活。
这些条款,不是写在纸上的摆设,而是你可以实实在在引用的“武器”。
最后我想说一句掏心窝的话:谁都有手头紧的时候,逾期不是原罪,但被欺负到不敢出门、不敢接电话,那就是社会不该容忍的结果。
你要明白:
✅ 你可以协商延期、分期;
✅ 你可以要求文明催收;
✅ 你有权利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家庭安宁。
不要因为欠了一笔钱,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法律面前,每个人的人格权都平等,催收可以存在,但必须戴“镣铐跳舞”——那是法律的边界。
如果你正被短信轰炸折磨得睡不着觉,请立刻行动:取证、告知、投诉,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法律,永远站在理性与尊严这一边。
——我是张律,一个不说套话、只讲实战的律师,愿你渡过难关,不失体面。
贷款逾期后短信轰炸到崩溃?教你三招合法反击,守住尊严和安宁,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夜晚——手机突然像被设定好的闹钟一样,一条接一条地弹出“还款倒计时”“严重逾期警告”“将上...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