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被短信轰炸威胁?别慌!教你三步反制,合法守住尊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一时周转不开,房贷、车贷或网贷晚还了几天,手机突然开始“炸锅”:一条条催收短信接踵而来,语气从“温馨提示”迅速升级成“限你24小时内还款,否则上门抓人!”“已移交警方立案,...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场景?半夜手机突然“叮咚”响个不停,睁眼一看,十几条催收短信像潮水般涌来——“最后警告!”“已上报征信!”“再不还款将联系亲友!”一条比一条吓人,内容重复、时间密集,甚至凌晨三点还在推送,这不是诈骗,而是某些贷款平台或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短信轰炸”,很多人因此失眠、焦虑,甚至不敢看手机。
但你知道吗?这种行为,早已涉嫌违法!
我就以一名执业多年的律师视角,跟你掏心窝子聊聊:当你因为一时困难导致贷款逾期,遭遇短信“狂轰滥炸”时,该怎么办?是默默忍受?还是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得明白,大多数网贷平台本身不具备直接催收能力,往往把逾期账户打包给第三方催收公司,这些公司为了“业绩”,常常采取极端手段:高频短信、辱骂式语言、威胁曝光隐私,甚至冒充公检法人员施压,他们信奉一句话:“吓住一个,回款十个。”
而你收到的那些短信,往往不是简单的提醒,而是精心设计的心理压迫工具——用“最后通牒”制造恐慌,用“联系家人”击溃防线,可问题是,再急的债,也不能突破法律底线。
很多人以为“欠钱就该被催”,这是误区,法律保护债权人的追偿权,但也同样保护债务人的人格尊严和生活安宁,以下几种情况,哪怕你真的逾期了,对方也无权这么做:
一旦出现以上行为,就已经触碰《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乃至《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红线。
别慌,面对这种精神攻击,你完全有办法自保,记住这三步:
不要手滑删短信!每一分钟都可能成为维权的关键,建议你:
这些材料未来可能用于投诉、举报,甚至起诉。
你可以通过书面或短信方式,向催收方明确提出:
“本人确认存在债务,但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骚扰、恐吓及侵犯隐私的催收行为,请立即停止向我及无关第三人发送催收信息,否则,我将依法维权,并追究法律责任。”
语气不必激烈,但立场必须坚定,很多催收员看到你“懂法”,往往会收敛。
如果你已明确表态仍被骚扰,立刻向以下部门投诉:
每一次合法投诉,都在为整个社会的催收文明添砖加瓦。
我的当事人小李,因创业失败在某网贷平台逾期8000元,起初只是正常提醒,但两周后,他每天收到超过20条短信,内容从“今日必还”升级到“已通知你妈单位领导”,最严重的一次,凌晨两点连发7条,其中一条写着:“再不还钱,就把你的裸照发出去!”(其实小李根本没上传过照片)
我们收集全部证据后,向平台总部发函,并同步向银保监会和公安机关报案,三天内,骚扰停止,平台回应称“系外包催收越界操作”,并承诺整改,小李与平台达成分期还款协议,未支付一分钱额外赔偿,却成功捍卫了人格尊严。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法律从不鼓励赖账,但也绝不容忍暴力催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频繁致电骚扰债务人及其他人员,每日催收电话不得多于3次,严禁在不当时间段(晚22:00至早8:00)进行催收。
这些不是摆设,而是你手中最有力的盾牌。
朋友们,我想说一句掏心窝的话: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尊严地活着。
我们理解金融机构需要风控,也支持合法催收,但一切必须在法治轨道内运行,你欠的是钱,不是命;你违约的是合同,不是人格。
面对“短信轰炸”,
👉 你有权安静睡觉;
👉 你有权不被羞辱;
👉 你有权对越界行为说“不”!
真正健康的金融环境,不该建立在恐惧之上。
守法还债是义务,守住底线是权利。
当你觉得快被压垮时,请回头看看这条路——法律,永远站在你这一边。
—— 一位不愿看见任何人被欺凌的执业律师
贷款逾期被短信轰炸到崩溃?教你三招反制,合法守住安宁!,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场景?半夜手机突然“叮咚”响个不停,睁眼一看,十几条催收短信像潮水般涌来——“最后警告!”“...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