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被短信轰炸?别慌!教你三步反制,守住尊严和信用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再过几小时,又来一条:“已移交法务部门,即将起诉!”一天下来,七八条催收短信轮番轰炸...
最近接到不少朋友的咨询:“律师,我信用卡还好好的,怎么突然收到本地号码发来的短信,说我‘贷款严重逾期’,还附带催收链接?”更离谱的是,有人压根没在那个平台借过钱,却被精准叫出姓名、身份证后两位,甚至住址小区名……这些短信从哪儿来?是不是诈骗?要不要理?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讲清楚——当“同城贷款逾期”短信像幽灵一样找上门,你该怎么办。
先说结论:不是所有“逾期提醒”都合法,也不是所有催收都有底线,但你可以用法律这把刀,划清边界,保护自己。
别点链接,别回消息
这些短信里常夹着一个短网址,写着“立即还款”或“查看账单”,千万别点!很多是钓鱼网站,专盗个人信息,也别回复“我没借钱”“你们搞错了”——你的每一个字都可能被记录,成为对方声称“你已承认债务”的证据。
保存证据,截图留底
把短信内容、发送号码、时间全部截图,连同手机信号显示的运营商信息一起保存,如果同一号码连续发送多条,更要保留完整记录,这是将来维权的关键证据。
查清真相:你到底有没有这笔债?
登录央行征信报告(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或云闪付App免费查),看看名下是否有不明贷款记录,同时检查支付宝、微信、各大银行APP的借贷功能,确认是否曾授权第三方平台自动扣款或开通信用服务。
是你忘了某次网贷分期;是身份信息被盗用注册了贷款账户——后者,就是典型的“被贷款”。
如果你确定自己没借过这笔钱,那恭喜你,你可能是信息泄露的受害者,这时候,不能忍气吞声,必须主动出击:
第一步:向涉事平台正式申诉
找到短信中提到的贷款平台,通过官方客服渠道提交“非本人借款”申诉,要求调取借款时的实名认证记录、人脸识别视频、IP地址等,正规平台有义务配合核查。
第二步:向公安机关报案
携带征信报告、短信截图、身份证复印件去户籍地或实际居住地派出所报案,案由写“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实施贷款诈骗”,拿到《受案回执》,这是后续与平台交涉的底气。
第三步:向监管部门投诉
向银保监会(12378)、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12363)投诉涉事平台违规催收、泄露信息,未经核实就对外发送催收信息,本身就是违法。
有些人确实借了钱,一时困难还不上,结果被“短信轰炸”搞得精神崩溃,这里要明确一点:催收可以存在,但必须合法合规。
根据规定,催收只能联系你本人,不能骚扰家人、同事;不能用侮辱性语言;不能在凌晨、深夜频繁拨打;更不能伪造公文、谎称“立案”“通缉”。
如果你已经被骚扰,立刻录音、录屏,收集证据后向平台总部投诉,并同步举报至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必要时,可以直接起诉对方侵犯人格权,索赔精神损害抚慰金。
2023年,杭州的林女士连续两周收到同一个本地号码发来的短信:“王某,你欠某贷平台1.8万已上报征信,今日将上门查封房产。”可她根本没借过钱,更可怕的是,对方还能准确说出她孩子幼儿园的名字。
林女士报警后发现,原来她的身份证曾在一次网络抽奖活动中被中介转卖,被人用来注册贷款账号并提现,虽然她及时报案,但催收方仍持续发送威胁短信达47条。
林女士将该催收公司及贷款平台告上法庭,法院认定:平台未尽审核义务,催收方明知信息存疑仍恶意施压,构成对公民人格权的侵害,判决赔偿精神损失费2万元,并公开道歉。
这个案子释放出强烈信号:催收不是法外之地,越界就得付出代价。
很多人一看到“逾期”两个字就心虚,觉得“人家有理”,于是默默忍受骚扰,但我想告诉你:权利从来不会主动上门,它只属于敢于捍卫的人。
无论是“被贷款”还是真实逾期,你都有权知道真相,有权拒绝违法催收,有权守护自己的安宁生活,别让一条短信摧毁你的自信和尊严。
✅ 不点链接,不回话,先取证;
✅ 查征信、报公安、投诉监管三件套齐上;
✅ 真有债务,也只还合法部分,拒绝暴力催收。
这个世界有时很吵,但法律永远是你最安静、最有力的后盾。
你不必完美无瑕,但一定要清醒坚定。
——我是你的法律顾问,老张,有问题,随时来找我聊。
贷款逾期被同城短信轰炸?别慌!教你三步反制,守住信用和尊严,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接到不少朋友的咨询:“律师,我信用卡还好好的,怎么突然收到本地号码发来的短信,说我‘贷款严重逾期’,还附带...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