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被短信威胁?别慌!教你三步反制,守住底线不背锅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一时手头紧,贷款没按时还上,结果手机突然炸了:一条接一条的“催收”短信轮番轰炸,内容越来越狠,“再不还钱就上门堵你孩子”“把你裸照发朋友圈”“让你社会性死亡”……吓得你心跳...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信用卡或网贷还差几天到期,结果忘了还款,突然手机开始“爆炸”:一条接一条的催收短信,语气从“温馨提示”迅速升级成“最后警告”,甚至出现“上门催收”“报警处理”“影响子女征信”之类的字眼?更有甚者,凌晨两点还收到带人名、地址、金额的“律师函截图”,这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害怕、焦虑,甚至想东拼西凑赶紧把钱还上,生怕惹上大麻烦。
但今天我要告诉你:不是所有催收都合法,更不是每条威胁都有法律效力,越怕,越容易掉进陷阱。
作为一名执业十年的民商事律师,我见过太多客户因为一条短信吓得睡不着觉,结果一查才发现——那根本不是银行发的,而是第三方催收公司打着“法务部”旗号的恐吓话术,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给你拆解这套“短信威胁”的套路,并手把手教你三步反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首先得搞清楚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在给你发短信?
如果是银行官方客服号码(比如955XX、95XXX开头),内容也只是提醒“已逾期X天,请尽快还款”,这属于正常催收,没问题。
但如果你收到的是私人手机号、虚拟号段(如170、171)、或者带有明显情绪化语言的短信,
“再不还钱,明天就去你家贴告示!”
“你儿子考公务员政审肯定过不了!”
“我们已经立案,警察马上来抓你!”
这些统统涉嫌违法!
根据我国《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任何机构或个人在催收过程中,不得以侮辱、诽谤、骚扰、威胁等方式侵犯他人人格权和隐私权,尤其是拿家人、工作、名誉做要挟,属于典型的“软暴力”,严重时可能构成治安违法甚至刑事犯罪。
很多人一看吓人短信,第一反应是删除、拉黑,以为眼不见心不烦,错!这恰恰会让你在后续维权时“哑巴吃黄连”。
正确的做法是:
✅ 截图保存所有威胁性短信(包括时间、发送号码)
✅ 录音保存电话催收内容(可开启手机录音功能)
✅ 记录骚扰频率、时间段、是否涉及亲友同事
这些证据将来不仅可以用于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必要时还能作为报警或起诉的依据。
我有个客户,被某网贷平台外包催收连续三天打电话到他单位,还谎称他是“逃犯”,他忍无可忍,拿着录音和短信截图直接报了警,最后警方认定对方涉嫌“寻衅滋事”,催收公司被行政处罚,平台也被责令整改。
沉默不是金,证据才是盾。
逾期本身确实会产生违约责任,但这不等于你可以被任意羞辱和恐吓。
我的建议是:
别觉得“我没按时还钱,活该被骂”,法律从来不支持“以暴制欠”,你还的是钱,不是尊严。
张先生因疫情失业,信用卡逾期两个月,某天深夜,他收到一条短信:“再不还钱,明天上午9点我们带着喇叭去你小区喊话!”发信号码是170开头的虚拟号。
张先生起初很慌,差点借高利贷还款,但他冷静下来后,做了三件事:
① 截图保存短信并录屏;
② 打银行客服确认,发现催收并非银行直属人员;
③ 向银保监会提交投诉材料。
一周后,银行回应:已终止与该外包公司的合作,并对张先生致歉,通信管理部门也对该虚拟号码进行了封停处理。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面对非法催收,理性比冲动更重要,行动比恐惧更有力量。
最后我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谁都有难的时候,逾期不是原罪,但滥用催收权力就是恶。
作为律师,我从不替逃避债务的人说话,但我坚决捍卫每一个普通人不被羞辱、不被威胁的权利,合法催收讲的是规则,非法催收靠的是恐惧,而你要做的,就是把恐惧换成知识,把无助换成行动。
👉 欠债要还,但尊严不能打折;
👉 短信可以吓人,但法律更护人;
👉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法律永远站在文明那一边。
下次再看到那种“不还钱就让你社会性死亡”的短信?别慌,先截图,再冷笑一声:“你违法了,我知道。”
这才是真正的底气。
贷款逾期被短信轰炸威胁?别慌!教你三步反制,守住底线不背锅,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信用卡或网贷还差几天到期,结果忘了还款,突然手机开始“爆炸”:一条接一条的催收短信,语...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