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房率怎么算?买房时被偷走的面积到底去哪了?

普法百科35秒前1

看房时销售说“我们这栋楼得房率有80%”,听起来挺高,结果交房一量,实际能用的面积比合同上写的公摊后面积还小了一圈?心里直犯嘀咕:“我花一百多万买的房子,怎么住进去感觉像六十平?”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得房率到底是怎么算的?它背后藏着哪些你看不见的“坑”?

先说结论:得房率 = 套内建筑面积 ÷ 建筑面积(含公摊) × 100%,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公式,却直接决定了你每一分钱花得值不值。

得房率怎么算?买房时被偷走的面积到底去哪了?

举个例子,你买了一套建筑面积100㎡的房子,开发商告诉你得房率是75%,那理论上你能真正使用的套内面积就是75㎡,剩下的25㎡去哪儿了?全被“公摊”吃掉了——电梯井、楼梯间、设备房、公共门厅……这些地方你天天用,但从没拥有过。

但问题来了,同样是高层住宅,为什么有的楼盘得房率能到80%,有的才65%?这就得看建筑结构和设计套路了。

比如老式塔楼,中间一个核心筒,四面都是户,公摊大,得房率自然低;而现在的板式楼或一梯两户设计,走廊短、公共区域少,得房率就高,还有更“聪明”的开发商,把管道井做成假墙藏在室内,名义上增加套内面积,实则压缩使用空间——这种“数字游戏”,普通人根本看不出门道。

更要命的是,目前国家并没有强制要求统一公示得房率,很多售楼处嘴上说得天花乱坠,合同里却只写建筑面积,不提得房率,等你发现实际使用面积缩水严重,维权都找不到依据。

所以啊,买房前一定要问三件事:

  1. 这栋楼的得房率是多少?能不能写进补充协议?
  2. 公摊具体包括哪些部分?有没有图纸可查?
  3. 同一小区不同楼型得房率是否一致?有没有“高低配”陷阱?

记住一句话:建筑面积决定总价,得房率决定性价比。


以案说法|张先生的“缩水”新房

张先生2022年在杭州买了套精装修新房,合同写明建筑面积98㎡,销售当时口头承诺“得房率接近78%”,他一听觉得划算,毕竟周边普遍才70%左右,结果交房后他自己一测量,实际套内 usable 面积只有64㎡,换算下来真实得房率仅65.3%,比宣传少了近13个百分点。

张先生去找开发商理论,对方回应:“我们说的是整栋楼平均得房率,你这栋是电梯较多的设计。”后来张先生请专业测绘公司做了报告,发现公摊中竟包含了本应计入物业用房的配电间面积,属于违规分摊。

最终经住建部门介入调解,开发商退还部分房款并赔偿损失共计5.8万元,这个案子也提醒我们:口头承诺不可靠,数据必须落纸成文,否则维权难如登天。


法条链接

  •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八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之前,向买受人明示《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和《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销售商品房时,应当如实告知购房人所售房屋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等情况。”

  • 《房产测量规范》(GB/T 17986.1-2000):
    明确规定了套内建筑面积与共有建筑面积的计算标准,为得房率提供了技术依据。

虽然法律要求“如实告知”,但并未强制标注“得房率”这一指标,导致信息不对称长期存在。


律师总结

得房率不是玄学,而是关乎你居住尊严的核心参数,它不像容积率、绿化率那样虚无缥缈,而是真金白银体现在你每天生活的每一平米里,作为购房者,你要学会从销售话术中剥离真相,主动索要公摊明细图,必要时在补充协议中明确约定得房率及误差责任。

我也建议未来监管部门将“得房率”纳入商品房备案公示内容,像油耗之于汽车、配料表之于食品一样透明化,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不该让消费者在数字迷宫里摸黑前行。

下次看房时,别再只盯着户型图点头了,拿起笔算一算:你付的钱,到底有多少真正装进了你的家?

得房率怎么算?买房时被偷走的面积到底去哪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离婚后多久能生孩子?突然再婚了怎么办?
« 上一篇2分钟前
×
16
2025 10

得房率怎么算?买房时被偷走的面积到底去哪了?

看房时销售说“我们这栋楼得房率有80%”,听起来挺高,结果交房一量,实际能用的面积比合同上写的公摊后面积还小了...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