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赖亲人借钱不还怎么办?亲情和法律之间如何抉择?
说真的,借钱这件事,最怕的不是陌生人翻脸,而是亲哥、亲姐、亲表弟借完钱之后装失忆,你一提还款,他立马“哎哟最近手头紧”“等发了工资就还”,结果一年拖成三年,连个微信回复都像在施舍你,更扎心的是——你不...
说实话,谁还没个亲戚走动、人情往来的时候?可当“借点钱救急”变成“一拖再拖、装聋作哑”,尤其是这人还是你亲舅舅,那种又气又难堪的感觉,真不是一句“算了”就能翻篇的。
我最近就遇到一位当事人,小陈,三十出头,工作稳定,去年年初,他舅舅打电话说儿子要结婚,手头紧,想借五万块周转,半年内一定还,小陈心一软,想着是自家人,没打借条,直接转账过去,结果呢?一年过去了,催了七八回,舅舅要么说“最近手头紧”,要么干脆不接电话,最让小陈难受的是,春节家宴上,舅舅笑呵呵地给亲戚发红包,转头对他却像没事人一样。

你说气不气?更扎心的是,家里长辈还劝他:“都是一家人,别太计较。”可五万块,是他攒了大半年准备买房首付的钱啊。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亲戚借钱不还,到底该不该撕破脸?要不要走法律程序?还能不能拿回钱?
咱们一个一个来捋。
别被“亲情”绑架,法律上没有“亲戚就可以赖账”的说法,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哪怕对方是你亲爹亲妈,只要形成了借贷关系,就有法律义务偿还,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证据?
很多人在这一步就栽了,像小陈这样,转账记录有,聊天记录也有提“借五万”,但没写借条、没约定利息、没写还款时间,这就叫“证据链不完整”,虽然法院大概率会认定借贷关系成立,但如果对方死咬一口说是“赠与”或者“共同花销”,你就得花更多力气去证明。
第一建议:凡是借钱,不管亲疏,一定要留证据!
怎么留?三步走:
如果对方已经摆明了当“老赖”,那就得考虑下一步了——正式维权。
你可以先发一封《律师函》,不为吓唬人,而是为了固定证据,表明你已正式主张权利,很多老赖看到律师函,心里就虚了,反而主动联系还款。
如果还是不理?那就起诉,别觉得去法院丢人,现在民间借贷案件太多了,法院见怪不怪,而且这类案子流程清晰,只要你证据扎实,胜诉率很高。
重点提醒:诉讼时效是三年,从你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比如你约定2023年6月还,他没还,那你最晚要在2026年6月前起诉,否则法院可能不再支持。
去年杭州有个类似案例,张女士借给表哥8万元做装修,口头约定一年还,结果表哥换了手机号,搬了家,彻底失联,张女士拿着银行转账记录和一段吃饭时偷偷录的音(表哥亲口说“钱一定会还”),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最终判决表哥归还本金及逾期利息,执行阶段,法院查到他名下有一辆二手车,直接查封拍卖,钱款返还给了张女士。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即使没有借条,只要有其他证据能形成完整链条,法律依然站在你这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九条: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成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六条:
原告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转账系偿还其他债务的,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面对亲人借钱不还,最痛苦的不是钱,而是那份被辜负的信任,但请你记住:善良要有底线,亲情不能成为被 exploitation(剥削)的理由。
你要做的,不是立刻翻脸,而是用理性的方式守住自己的边界,从补证据、发提醒,到正式催收、必要时起诉,每一步都可以既体面又有力量。
别怕伤感情,真正伤害感情的,是对方的失信;而你依法维权,恰恰是在维护这段关系最后的尊严。
钱可以少赚,但原则不能退让。
法律从不鼓励冷漠,但它永远保护清醒的人。
如果你正在经历类似的困扰,别硬扛,也别委屈自己。
该谈的时候好好谈,该告的时候果断告。
你的每一分付出,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说实话,谁还没个亲戚走动、人情往来的时候?可当“借点钱救急”变成“一拖再拖、装聋作哑”,尤其是这人还是你亲舅舅...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