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逾期催收短信别慌!是真是假怎么分辨?一招教你反制套路
你有没有接过那种半夜发来的短信,开头就是“尊敬的客户,您尾号XXXX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语气冷冰冰,措辞像法院传票,再配上一个看似正规的机构名称和链接,瞬间让...
贷款逾期后天天收催收短信?别慌!三招教你合法应对,避免被“文字轰炸”反噬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前脚刚错过还款日两天,后脚手机就开始“叮咚”响个不停——银行、网贷平台、第三方催收轮番上阵,短信一条接一条,从“温馨提示”到“法律追责”,语气越来越重,内容越来越吓人,有人甚至一觉醒来发现手机弹出十几条催收短信,心里瞬间发毛:“我是不是要坐牢了?征信是不是全毁了?” 别急,今天咱们不谈怎么借钱,也不聊怎么还钱,就专门说说——当你贷款逾期后,收到的那些催收短信,到底能不能信?哪些是合法提醒,哪些已经越界侵权?你又该如何保护自己?先说结论:逾期确实会产生后果,但催收不是法外之地,短信轰炸更不是正当手段。**
第一层:合规提醒
比如银行官方发送的:“尊敬的客户,您尾号XXXX的贷款已逾期3天,本期应还金额为2,856元,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信用记录。”这类短信有明确机构名称、账户信息、还款指引,属于合理通知,不违规。
第二层:擦边试探
“再不还款将上报公安机关!”“家人朋友即将收到通知函!”“已被列入失信名单,出行受限!”——这些话术看似严重,实则多数夸大其词,尤其在逾期初期,根本没到上报公安或纳入失信的地步,属于心理施压。
第三层:违法越界
最典型的就是群发骚扰、辱骂威胁、伪造公文截图、向非债务人(如同事、父母)发送带有羞辱性内容的信息,更有甚者,用“法院传票”“逮捕令”等模板恐吓借款人,这不仅违反《民法典》,还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乃至《刑法》。
第一步:保存证据,冷静应对
所有催收短信、电话录音、微信聊天记录,一律不要删!哪怕内容让你生气,也要截图保留时间、发送号码、具体内容,这是日后维权的关键。
第二步:区分主体,精准回应
如果是银行或持牌金融机构发来的,建议优先处理还款事宜;
如果是陌生号码、虚拟号段(如+82、00开头)、自称“法务部”“清收中心”的第三方公司,直接回复:“请依法合规催收,本人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然后拉黑。
第三步:主动沟通,争取宽限
如果你确实暂时困难,不妨主动联系贷款机构客服,申请展期、分期或协商还款计划,很多机构在正式起诉前都愿意谈,毕竟打官司对他们也是成本。
2023年,杭州一位年轻妈妈因网贷逾期两个月未还,每天收到超过20条催收短信,部分信息被转发至她丈夫单位邮箱,内容写着“贵单位员工家属存在恶意欠款行为”,她不堪其扰,最终委托律师起诉该第三方催收公司。
法院审理认为:催收方未取得债务人配偶同意,向非债务人发送具有贬损性质的信息,侵犯了他人名誉权与隐私权,判决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8000元,并公开道歉。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催收可以存在,但必须守住底线,任何越过个人边界、损害人格尊严的行为,都是法律不允许的。
朋友们,贷款逾期不可怕,怕的是你在压力下失去判断力,催收短信的本质,是催款工具,而不是情绪刑具,你要明白:
你还的是债,不是尊严;他们追的是款,不是人性。
面对逾期,最好的方式不是逃避,也不是被吓倒,而是依法而行、据理力争,该还的钱一分不少,该守的底线寸土不让。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权益的第一守护人,一条短信也许微不足道,但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你是否愿意为自己站出来发声的勇气。
别让催收的喧嚣,淹没了你本应有的平静与体面。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结合实务案例与现行法规,旨在普及法律常识,不构成具体法律建议,如遇复杂情况,请及时咨询专业律师。
一、催收短信的三重境界,你能分辨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贷款逾期后天天收催收短信?别慌!三招教你合法应对,避免被“文字轰炸”反噬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前脚刚错过还款...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