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被短信辱骂?别慌!教你三步维权,守住尊严和权利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糟心事?因为一时周转不开,房贷、车贷或者网贷晚还了几天,手机突然开始狂轰滥炸——不是催款通知,而是一条条带着羞辱、谩骂甚至人身攻击的短信:“老赖滚出来还钱!”“再不还钱让你全家抬不...
最近有好几个朋友私信我,语气里带着委屈、愤怒,还有点不知所措:“律师,我信用卡/网贷逾期了几千块,没还上,结果手机突然开始收到一堆短信,不是催我还钱,而是直接开骂——‘人渣’‘老赖’‘全家倒霉’……更离谱的是,这短信还是群发的,连我同事、邻居都收到了!这合法吗?他们凭什么这么干?”
我能理解这种心情,欠钱确实不对,该还就得还,但被当成“公共靶子”一样羞辱、谩骂、广而告之,那种被扒光衣服站在街口的感觉,谁受得了?
咱们就来聊个透亮:贷款逾期了,平台或催收公司到底能不能群发短信骂人?他们有没有权利把你的“黑历史”发给全天下看?你又该怎么保护自己?
先说结论:催收本身不违法,但用群发短信的方式辱骂、威胁、泄露隐私,已经严重违法。
很多人以为,只要欠了钱,催收怎么狠都不过分,错!法律从来没有赋予任何机构“以暴制暴”的权力,哪怕你是欠款人,你依然是一个拥有基本人格尊严的公民。
你仔细想想那些短信内容:
这些话听着像不像恐吓?是不是带着强烈的情绪攻击?更关键的是——它们是群发的,这意味着,你的债务信息可能已经被发送给了通讯录里的亲朋好友、同事甚至无关路人。
这不只是烦,这是侵犯隐私、破坏社会关系、造成精神伤害的实打实侵权行为。
隐私权被践踏
《民法典》第1032条明明白白写着: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你的欠款金额、逾期状态,属于个人敏感信息,未经同意群发给第三方,就是违法。
名誉权被摧毁
被冠上“老赖”“人渣”这种标签,尤其是在熟人圈传播,直接影响你在社会中的评价,这已经构成名誉侵权,就算你真欠钱未还,也不等于你可以被随意贬低人格。
人格尊严不受尊重
法律保护每个人的尊严,催收可以提醒、可以告知后果,但不能羞辱、不能诅咒、不能搞“道德审判”,否则,这就是以“合法催收”之名,行“精神暴力”之实。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王因为创业失败,信用卡逾期了两万多,催收一开始还算正常,后来突然开始接到大量辱骂短信,最严重的一次,他发现自己的表哥也收到了一条:“你表弟是骗子,借钱不还,小心他也骗你!”
小王崩溃了,亲戚开始疏远他,公司领导也旁敲侧击问情况,他一度想辞职躲起来。
我们介入后,第一时间收集证据:短信截图、发送号码、时间戳、接收人范围,然后向银保监会投诉该银行合作的催收公司,并同步提起民事诉讼,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法院认定催收公司存在非法泄露个人信息、侮辱诽谤、侵犯名誉权等行为,判决其赔偿小王精神抚慰金8000元,并公开道歉,银保监会对该银行进行了监管约谈,责令整改催收流程。
这个案子的意义在于:法律不会因为你是“欠款人”,就默认你活该被羞辱。
这些不是摆设,而是你维权的“武器”。
最后我想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欠钱不还,确实该承担后果,比如利息、征信影响,甚至被起诉,但这绝不意味着你可以被当成“社会渣滓”任意践踏。
如果你正在经历类似的催收骚扰,
法律从不偏袒“有钱人”,也不会抛弃“失信人”,它真正守护的,是每个人作为“人”的底线尊严。
你或许一时困顿,但不该被剥夺体面活着的权利。
欠的是钱,不是尊严,你还清债务那天,抬头挺胸走出来的,应该是一个被法律保护过、也被自己坚持住的——完整的你。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旨在普及法律常识,不构成个案法律意见,如遇具体纠纷,请及时咨询专业律师。
贷款逾期被群发短信辱骂?别慌!你的尊严和权益,法律都替你守着,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有好几个朋友私信我,语气里带着委屈、愤怒,还有点不知所措:“律师,我信用卡/网贷逾期了几千块,没还上,结果...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