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被发短信给亲友?你的隐私权正在被催收践踏!
某天突然接到朋友或亲戚的电话,对方语气微妙地问:“你是不是最近资金紧张?怎么有人发短信跟我说你欠钱不还?”你一头雾水,查了手机才发现——原来是贷款平台在你逾期后,把催收信息发给了你的通讯录联系人。...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糟心事?某天手机突然收到一条莫名其妙的短信:“某某欠钱不还,人品极差,全家等着吃西北风吧!”更离谱的是,这条短信不仅发给了你,还发给了你通讯录里的亲戚、朋友、同事……一瞬间,脸面扫地,压力翻倍,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近年来部分非法催收机构惯用的“心理战”——打着“提醒还款”的旗号,干着羞辱人格的勾当。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自责:“是我没按时还贷,活该被骂。”但我想告诉你:欠款不等于欠尊严,违约不等于任人宰割,法律从来没有赋予任何人用侮辱、恐吓的方式去“追债”的权利,哪怕你真的逾期了,哪怕你欠了几万甚至几十万,你的基本人格权依然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
我们先来理清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样的催收行为已经违法?
合法的催收,应当基于事实、尊重对方隐私,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合理提醒,“您名下的贷款已逾期X天,请尽快处理以免影响信用记录。”这属于正常沟通范畴,但一旦信息内容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就踩了法律红线:
这些行为不仅突破道德底线,更是赤裸裸地违反了《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严重者甚至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更令人愤怒的是,这类侮辱短信往往是“群发式轰炸”,有些第三方催收公司为了施压,批量导出借款人通讯录,向上百人发送格式化羞辱内容,他们以为躲在屏幕后面就能逃避责任,殊不知每一记键盘敲击都可能成为法庭上的证据链一环。
以案说法:小李的“社死”经历换来了一纸胜诉判决
2023年初,杭州的小李因疫情失业导致信用卡逾期三个月,某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表妹质问他:“你怎么能借钱不还?我妈手机都收到短信了,说你是‘全村最丢脸的人’!”小李一头雾水,调取短信记录后才发现,一家委托催收公司竟将他的逾期信息配上侮辱性文字,群发给了他手机里近百位联系人。
愤怒之下,小李委托律师起诉该催收公司侵犯名誉权和隐私权,庭审中,律师提交了短信截图、通话记录、通讯录比对证据,并指出催收方未取得其授权即传播个人信息,且内容具有明显贬损意图,法院最终认定:被告行为严重侵害原告人格尊严,判决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8000元,并公开道歉。
这个案子的意义不止于个案正义,它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技术不能成为暴力催收的遮羞布,算法也不该沦为伤害人性的工具。
法条链接:这些法律武器你必须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
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
《民法典》第1024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
写恐吓信、散布他人隐私或公然侮辱他人,可处拘留或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第253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
律师总结:守住底线,才能走出困境
朋友们,我理解负债带来的焦虑与羞耻感,也明白催收压力像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但请记住:你可以暂时经济窘迫,但绝不能被剥夺做人的尊严,面对违法催收,沉默就是纵容。
如果你正遭遇类似情况,请立即做三件事:
真正的法治社会,不是看强者如何施压,而是看弱者是否仍有说“不”的权利,别让一次逾期,变成一生的心理阴影,你的名字不该出现在别人的笑话里,你的故事更不该由催收员来定义。
欠债要还,但尊严无价——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应有的文明尺度。
贷款逾期被群发侮辱短信?你的尊严不该被催收践踏!,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糟心事?某天手机突然收到一条莫名其妙的短信:“某某欠钱不还,人品极差,全家等着吃西北风吧!...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