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短信提醒合法吗?知乎上吵翻了,真相到底是什么?
半夜手机“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逾期3天,请尽快还款,否则将影响您的征信记录。”那一刻,心里“咯噔”一下,血压都高了,紧接着,第二天、第三天,类似的短信接连不断,甚至...
某天晚上刚躺下,手机“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的贷款已逾期3天,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接着第二天、第三天,同样的内容换着时间发,甚至有时候一天好几条,你心里烦得不行,忍不住想问:他们这样不停地发短信,到底合不合法?这算不算骚扰?我能不能告他们?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问题——贷款逾期后,银行或金融机构发短信提醒,到底有没有法律依据?什么时候是合理提醒,什么时候又越界成了“软暴力”催收”?
先说结论:在贷款逾期后,金融机构通过短信方式提醒你还款,原则上是合法的。这属于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正常履约通知行为。
你想啊,你跟银行签了借款合同,白纸黑字写着“按期还款”,一旦你没还,银行当然有权知道钱去哪儿了,也有权利提醒你履行义务,短信、电话、邮件这些方式,都是常见的沟通手段,只要内容客观、语气中立、频率合理,完全没问题。
比如这种短信:
“尊敬的张三先生,您于我行申请的消费贷款(尾号1234)已逾期2日,当前欠款金额为¥8,600.00,请尽快还款,避免产生额外罚息及信用记录影响。”
这叫合规提醒,有事实、有金额、有后果提示,不带威胁、不泄露隐私、不群发给联系人,属于正当权利行使。
但现实中,很多人反感的不是提醒本身,而是那种铺天盖地、带恐吓语气、甚至骚扰亲友的“变味”催收,这时候,法律就要出手了。
以下几种情况,已经涉嫌违法:
高频轰炸式发送
比如一天发5条以上,凌晨两点还在发“再不还款将上门处理”,这就超出了合理通知范畴,构成对个人生活安宁的侵扰。
使用侮辱性、威胁性语言
“再不还钱,我们直接去你老家贴大字报!”“你老婆知道你在外面欠这么多钱吗?”——这种话术不仅违反《民法典》人格权保护,也可能触碰《治安管理处罚法》。
向无关第三人泄露债务信息
把你的欠款情况发给你同事、父母、孩子班主任……哪怕只是发个截图,都可能侵犯你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记住一句话:催收可以理直气壮,但不能突破底线。
来看一个真实案例(改编自北京互联网法院2023年判决)。
李先生因疫情失业,信用卡逾期两个月,某消费金融公司连续两周每天给他发3-4条催收短信,内容包括“已被列入失信名单”“将采取法律手段强制执行”等,更过分的是,系统误操作把他的一条催收短信群发给了他公司通讯录里的三位同事。
李先生因此被领导约谈,心理压力巨大,最终起诉该公司侵犯隐私权与人格尊严。
法院审理认为: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哪怕是“合法催收”,也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好心也能办坏事。
遇到不合理催收,别慌,手里有“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
《民法典》第1033条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本人同意外,任何人不得进入、拍摄、窥视他人住宅、工作场所等私密空间;不得发送垃圾信息、侵扰他人私人生活安宁。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
明确要求:催收应文明合规,禁止辱骂、恐吓、频繁联系借款人及其关联人。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这些不是摆设,而是你在面对过度催收时,可以实实在在用上的法律依据。
作为执业多年的金融法律从业者,我想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逾期不可怕,逃避才危险,如果你真遇到困难,建议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机构协商延期或分期,很多银行都有“困难帮扶通道”。
收到提醒短信要冷静,正常的催收提醒不是恶意,而是风险预警,把它当成一次自我财务复盘的机会。
一旦发现催收越界,一定要留证据、敢维权,保存短信截图、通话录音、微信记录,及时向银保监会、消协或法院反映,法律永远站在讲理的一边。
说到底,金融交易的本质是信任,而催收的尺度,恰恰检验着这份信任能否被温柔以待。
所以答案很清楚了:
✅ 合规的逾期短信提醒——合法合理
❌ 高频、恐吓、泄露隐私的催收——违法侵权
你不需要害怕提醒,但有权拒绝伤害。
愿每个人都能在风雨中守住钱包,也不失尊严。
某天晚上刚躺下,手机“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的贷款已逾期3天,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