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物业费交得冤不冤?这笔糊涂账到底怎么算?
物业费是怎么算的?3分钟搞懂“价格密码” 最近邻居王阿姨在业主群里吐槽:“物业费年年涨,服务却越来越差!这钱到底花哪儿了?”很多业主和物业公司的矛盾,都源于对物业费计算方式的不了解,咱们就掰开揉碎聊...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突发心绞痛、家人高烧抽搐、路上遭遇车祸……第一反应就是抓起手机打“120”,可当救护车呼啸而至,把人送到医院后,账单上赫然写着“急救费3800元”甚至更高时,很多人傻了眼:“我就用了二十分钟车程,怎么比打车还贵?”
咱们不绕弯子,就来扒一扒“120急救到底怎么收费”,到底是按里程、时间,还是“看人下菜碟”?这钱花得值不值?有没有可能被多收?作为律师,我不仅要讲清规则,更想告诉你——在生命与金钱之间,如何守护自己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首先要明确一点:120急救服务并非完全免费,尤其是在非医保覆盖范围或超出基础服务项目的情况下,很多人误以为“国家急救系统=全免”,这是个误区。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120急救收费采用的是“基础出车费+里程费+诊疗处置费”的组合模式,以北京为例:
如果你看到一张三四千元的急救账单,未必是乱收费——很可能是因为病人途中需要持续供氧、心电监测、药物注射等一系列专业医疗行为,这些都属于合法合规的收费项目。
但问题来了:我们有没有提前知情?能不能拒绝某些服务?
现实中最大的争议点,往往不在收费标准本身,而在收费过程缺乏透明度。
举个常见场景:深夜父亲突发脑梗,家属慌乱中拨打120,救护人员到场后迅速进行血压测量、建立静脉通道、使用呼吸机辅助……一切为了抢时间,无可厚非,可到了医院结账时才发现,“急救+转运+治疗”合计近6000元,医保只报销一半。
家属愤怒:“我当时哪顾得上看清单?也没人告诉我这些要额外收费啊!”
这就触及了法律层面的核心问题——知情同意权。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条,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前,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医疗措施、风险及费用等情况,并取得其明确同意,即便是在紧急情况下,也应在事后及时补告知。
换句话说:你可以救人优先,但不能“救完人就直接刷卡”,连个明细都不给。
2022年,江苏南京发生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案例。
市民张先生母亲凌晨突发胸痛,拨打120送医,事后收到急救发票:总费用5280元,高级生命支持”收费2800元、“远程心电传输”600元、“急救药品”980元,医保报销后仍自付近3000元。
张先生质疑:“我妈送到医院时意识清醒,根本没进ICU,凭什么收‘高级生命支持’?”他申请调取随车记录仪视频和急救病历,发现车上并未启动呼吸机,也未实施气管插管等对应操作。
他将急救中心告上法院,主张虚假收费。
法院审理认为:急救中心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已实际实施“高级生命支持”所包含的具体医疗行为,且未在当时向患者或家属履行费用告知义务,构成程序瑕疵,最终判决退还该项费用2800元。
这个案子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急救服务可以高效,但不能模糊;可以紧急,但不能逃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三十八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按照规定统一调度,快速响应,不得拒绝或者推诿急危重症患者。
医疗机构应当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公开医疗服务信息,合理收取费用。
《价格法》第十三条:
经营者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应当明码标价,注明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内容。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条:
医务人员未尽到说明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这意味着,哪怕是在生死时速的急救现场,费用的透明与告知,依然是法律底线。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医疗纠纷的律师,我想说:120不该被妖魔化,急救人员风里来雨里去,值得尊重;但同样,普通百姓掏出几千块救亲人的命,也有权利知道这笔钱花在哪。
请记住这几点实用建议:
最后我想说:生命无价,但服务要有价;急救有情,收费也需有据。
我们不怕为专业买单,只怕在慌乱中,被沉默的账单刺伤了信任。
愿每一次120的警笛响起,都能带来希望,而不是醒来后的困惑与委屈。
120急救到底怎么收费?突发急症叫救护车,花了上万冤不冤?,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突发心绞痛、家人高烧抽搐、路上遭遇车祸……第一反应就是抓起手机打“120”,可当救...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