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贷款逾期,短信却发到我手机?我的信息谁在泄露?

金融债务34秒前1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正吃着饭、刷着手机,突然一条银行或网贷平台的催收短信跳出来:“尊敬的用户,您名下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可问题是,这钱根本不是你借的,名字也不是你签的,甚至连身份证都没给人用过,但短信偏偏就发到了你手机上。

最近就有个朋友找我诉苦:他一哥们儿在某网贷平台借了两万块,留的紧急联系人是他,结果没还上款,催收短信一条接一条往他手机上蹦,更离谱的是,有些平台甚至打语音电话,语气强硬,“再不处理就要上门了”,朋友吓得不行,生怕邻居以为他欠钱不还,名声都毁了。

朋友贷款逾期,短信却发到我手机?我的信息谁在泄露?

你说冤不冤?自己没借钱,也没担保,连字都没签,怎么就成了“责任人”?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很多人忽视的问题:你的个人信息,正在被悄悄“授权”使用

咱们先说清楚一点:作为紧急联系人,你法律上没有任何还款义务,这是铁打的原则,但为什么平台还能这么肆无忌惮地给你发信息、打电话?因为他们钻了一个空子——你在朋友申请贷款时,默认同意了信息共享条款,很多人可能根本没注意,点“下一步”的时候,已经勾选了“允许平台向紧急联系人发送通知”之类的协议。

听起来好像是个小细节,但后果很严重,一旦你朋友逾期,平台为了施压,就会轮番轰炸紧急联系人,他们不在乎你是不是知情,也不管你有没有参与借款,目的只有一个:制造心理压力,逼借款人还钱

这不仅仅是骚扰那么简单,从法律角度看,频繁发送催收信息,尤其是带有威胁性、侮辱性内容的,已经涉嫌侵犯你的隐私权人格尊严,更有甚者,有些第三方催收公司会冒充公检法、律师函,或者谎称要“上门贴告示”“列入失信名单”,这就可能构成名誉侵权甚至治安违法


以案说法:

2022年,杭州一位市民张先生就遇到了类似情况,他表弟在某消费金融平台借款后失联,平台不仅每天给他打十几个电话,还在社交平台上私信他单位领导,称“家属欠款不还,请协助督促”,张先生最终将该平台告上法庭,法院审理认为,平台虽有权联系紧急联系人,但超出合理范围的频繁骚扰及向第三方透露债务信息,侵犯了张先生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判决平台赔偿精神损失费5000元,并公开道歉。

这个案子特别有代表性,它明确了两个关键点:第一,紧急联系人≠债务责任人;第二,催收行为必须合法、适度,不能越界。


法条链接: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2.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不得向除债务人本人及其配偶、紧急联系人之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信息,且对紧急联系人的联系应以了解债务人下落为目的,不得施加还款压力。”

  3.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这些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不是摆设,而是你维权的底气。


律师总结:

朋友们,下次当别人找你当“紧急联系人”时,真得掂量掂量,你以为只是帮个忙,填个手机号,其实是在无意中把自己暴露在风险之中,一旦对方违约,你可能面临的是无休止的骚扰、误解,甚至是社会关系的被动卷入。

如果你已经收到了这类短信或电话,别慌,记住这几步:

  1. 明确告知对方你非借款人,要求立即停止骚扰;
  2. 保留证据:截图短信、录音通话,记录时间频率;
  3. 向平台投诉,要求其整改催收行为;
  4. 若情节严重,直接向银保监会、网信办举报,或提起民事诉讼,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法律从不保护沉默的人,你的安宁生活,值得用法律来守护,别让一次“讲义气”的帮忙,变成一场无妄之灾。

朋友贷款逾期,短信却发到我手机?我的信息谁在泄露?,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检车逾期了怎么办?哪里交罚款?
« 上一篇3分钟前
醉驾撞了人,跑了,对方只是轻伤,会怎么判?后果很严重吗?
下一篇 »24秒前
×
09
2025 10

朋友贷款逾期,短信却发到我手机?我的信息谁在泄露?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正吃着饭、刷着手机,突然一条银行或网贷平台的催收短信跳出来:“尊敬的用户,您名下的贷款...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