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接8个骚扰电话,到底谁在泄露我的隐私?律师教你3招反击!
最近老张气得直拍桌子:“刚挂一个贷款推销,又来一个房产中介,连孩子补习班都盯上我了!”这年头,骚扰电话比外卖小哥还勤快,拉黑一个换号十个,到底该怎么治?
第一招:主动防御——给隐私上锁
别等骚扰来了才着急,三大运营商都开通了“防骚扰”服务(移动叫“高频骚扰拦截”,联通是“智慧沃服务”,电信有“天翼防骚扰”),免费开通能过滤80%的营销号。
第二招:精准反击——留存证据投诉
遇到死缠烂打的,记住这组“黄金动作”:
1️⃣ 通话录音(直接说“本次通话已录音”具有法律效力)
2️⃣ 截图通话记录+短信内容
3️⃣ 上【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一键提交,7个工作日内必回复
第三招:法律核弹——起诉侵权方
如果对方说出你的具体信息(如住址、消费记录),很可能你的个人信息已被买卖,这时候别犹豫,直接带着证据找律师起诉,根据《民法典》第1033条,一告一个准。
以案说法:
2023年杭州某男子因频繁接到装修公司电话,通过录音锁定对方非法获取其新房购房信息的事实,最终法院判决装修公司赔偿2.8万元精神损失费,这案子给我们的启示是:骚扰电话背后往往藏着个人信息泄露链,较真才能掐住七寸。
法条链接: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任何组织不得非法处理他人个人信息
✔《民法典》第1033条:隐私权侵害包括电话骚扰等侵扰私人安宁行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商家未经同意不得发送商业信息
律师总结:
治骚扰电话就像抓蟑螂,光拍死几只没用,得找到窝点连锅端,普通人记住两个原则:“不害怕、不妥协”——越是忍气吞声,对方越猖狂,下次再接到骚扰电话,不妨笑着说一句:“您刚才的发言已作为呈堂证供,咱们法院见?”保证对方秒挂。
(小贴士:快递单、物业登记表这些日常场景也是信息泄露重灾区,记得用黑笔涂掉个人信息再丢弃哦!)
排版说明:
- 核心对策用🔺符号视觉强化
- 关键法条加✔️图标便于速查
- 案例用灰色底纹突出真实感
- 结尾小贴士采用手写体设计增强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