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网贷逾期,催收短信却发到我手机上?这合法吗?我该怎么办?
原创文章内容: 不少朋友遇到这样的糟心事:自己明明没借过网贷,却频繁收到催收短信,内容全是“XXX欠款逾期,请速还款”,甚至还有电话轰炸,仔细一看,才发现是某个朋友或同事网贷逾期时,填了你的联系方式...
最近接到不少朋友的咨询,说突然开始频繁收到银行或网贷平台发来的短信:“您亲友XXX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联系还款。”而这个“亲友”,往往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甚至配偶,更让人困惑的是——自己既不是借款人,也没签过担保合同,怎么催收信息偏偏发到了自己手机上?这算不算骚扰?会不会影响征信?我有没有法律责任?
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个问题掰开揉碎,讲个明白。
得搞清楚一件事:为什么你的手机号会收到这些催收短信?
通常情况下,银行或贷款机构在放款前会让借款人填写“紧急联系人”信息,这个“紧急联系人”的作用,原本是万一借款人失联,平台能通过你找到他本人,可现实中,很多平台为了施加压力,直接把催收短信、电话打到你这儿,内容还特别刺眼:“您家人欠钱不还,赶紧让他处理!”
听着是不是挺气人?但先别急着发火,我们一步步来看。
从法律角度来说,你作为紧急联系人,本质上没有还款义务,除非你满足以下几种情况之一:
否则,光是“留了个手机号”,绝不等于你要替别人还钱。
那他们能不能这么发短信?
这里就要说到一个关键问题:催收行为是否合法合规?
根据《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传输他人个人信息,如果你从未授权平台向你发送催收信息,而他们却频繁轰炸你的手机,尤其是带有威胁、羞辱性语言的内容(老赖家属”、“全家赖账”),这就涉嫌侵犯你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
更严重的是,有些平台还会一天发十几条短信,甚至半夜打电话,这就已经触碰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滋扰他人正常生活”的红线。
去年有个真实案例:杭州的小李发现自己妈在某网贷平台借了两万块,没还上,结果接下来一个月,他每天收到七八条催收短信,还有人冒充“法务专员”打电话说:“再不还钱就上门贴告示,让你邻居都知道!”小李不堪其扰,最后请律师介入。
律师调取了借款合同发现:小李的名字根本没出现在任何协议里,只是被母亲填成了“紧急联系人”,随后律师代表小李向银保监会和网信办投诉该平台违规催收,并要求停止信息推送。
最终平台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5000元,同时整改催收流程,这个案子后来还被写进了地方消协的典型案例汇编。
你看,哪怕你没借钱,权利也不能被随便践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处理他人个人信息,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向无关第三方透露债务人信息,不得频繁联系紧急联系人进行催收,不得使用恐吓、侮辱等不当手段。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收到家人贷款逾期短信发到你手机上,第一反应不该是自责或恐慌,而是冷静判断三个问题:
你可以这么做:
✅ 第一时间截图保存所有短信、通话记录;
✅ 明确告知对方:“我不是借款人,请停止向我发送催收信息”;
✅ 若继续骚扰,立即向银保监会(12378)、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或网信办举报;
✅ 情节严重的,可以直接提起民事诉讼,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亲情不能成为被道德绑架的理由,法律更不会因为“你是他家人”就让你背锅,守住底线,保护好自己的权益,才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的真正帮助。
一句“我知道你在担心”,比一万条催收短信更有力量,但我们也要让那些越界的催收者知道:法律的边界,不容试探。
家人贷款逾期短信发到我手机上,我该怎么办?要担责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接到不少朋友的咨询,说突然开始频繁收到银行或网贷平台发来的短信:“您亲友XXX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联系还款...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