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贷款逾期,短信却发到我手机?我的信息谁在泄露?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正吃着饭、刷着手机,突然一条银行或网贷平台的催收短信跳出来:“尊敬的用户,您名下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可问题是,这钱根本不是你借的,名字也不是你签的,甚...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手机突然收到一条“某某客户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的短信,而收信人竟然是你?更离谱的是,你根本没贷过款,也不认识这个人,一开始可能以为是诈骗,但接连几天都收到类似提醒,电话也跟着被打爆,这才意识到:你的手机号,被别人当成了“代偿联系人”或“紧急联系人”,正替人背锅!
别急,这事儿虽然烦人,但真不是没办法,作为一名执业多年的民商事律师,我处理过不少类似纠纷,今天就用大白话给你讲清楚:为什么你会收到别人的逾期短信?这些行为违不违法?最关键的是——怎么才能一劳永逸地把这些骚扰信息彻底屏蔽掉?
首先得搞明白源头,这类短信通常来自两类渠道:
金融机构的系统自动推送
比如某人在网贷平台借款时,填写了你的手机号作为“联系人”或“备用联系方式”,一旦他逾期,平台为了催收,就会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联系这些“关联人”。
第三方催收公司的暴力催收
贷款逾期后,债权可能会被转让给催收公司,有些催收方为了施压借款人,会频繁拨打其通讯录里的号码,甚至发送带有威胁性内容的短信。
重点来了:你和这笔贷款毫无关系,却被迫承受精神骚扰,这是典型的个人信息被滥用!
根据《民法典》第1034条,你的手机号属于受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任何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传输,而贷款机构或催收方在未征得你同意的情况下,向你发送催收短信,已经涉嫌侵犯你的隐私权和安宁权。
更严重的是,如果短信内容包含“欠款XX元”“即将起诉”等误导性信息,还可能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诽谤”或“扰乱他人正常生活”。
这不是“小麻烦”,而是实打实的侵权行为。
别再默默忍受了!下面是我亲自总结并帮客户实操有效的“三步清零法”:
打开手机,把所有相关短信截图保存(包括时间、内容、发送号码),同时录音接到的催收电话,给发送短信的平台或公司发一封正式的《停止侵权告知函》。
你可以这样写:
“本人XXX,身份证号XXXX,手机号XXXX,近期频繁收到贵司关于‘张三’贷款逾期的催收信息,本人与该借款无任何关联,亦未授权贵司使用本号码作为联系人,现严正声明:请立即停止向本人发送任何形式的催收信息,并删除本人联系方式,若继续骚扰,将依法提起诉讼,追究法律责任。”
发送方式建议:邮寄纸质函件(留存邮单)+ 平台客服在线提交 + 邮箱发送,确保留痕。
如果对方置之不理,直接投诉到以下三个部门:
特别是12321,专门处理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响应速度快,提交截图、号码、时间线,一般7个工作日内会有反馈。
光靠投诉还不够,主动防御也很重要:
你不需要容忍任何侵犯你生活安宁的行为。
我曾代理过一个真实案例:李先生是一家国企员工,因朋友贷款时填了他的手机号,结果半年内收到上百条催收短信,甚至有催收员冒充法院工作人员打电话恐吓,“再不还钱就上门抓人”。
李先生起初觉得“解释一下就行”,但对方变本加厉,后来他找到我们,我们先是向该网贷平台发出律师函,明确指出其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接着向金融监管局和工信部同步投诉,两周后,平台回电道歉,删除了李先生的信息,并赔偿精神损失费5000元。
这个案子的关键在于:证据完整 + 行动果断 + 法律依据清晰,很多人选择忍气吞声,反而助长了违规行为。
收到陌生人的贷款逾期短信,不是运气差,而是你的个人信息正在被滥用,但你要知道:法律赋予你说“不”的权利。
面对骚扰,沉默是最坏的选择,从现在开始,请做好三件事:
你不是“备用联系人”,你是独立的个体,有权守护自己的通信自由和人格尊严,别让别人的信用问题,变成你生活的阴影。
你可以善良,但必须有锋芒。
别人贷款逾期,短信却发到你手机?教你三招彻底屏蔽骚扰信息!,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手机突然收到一条“某某客户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的短信,而收信人竟然是你?更离谱的...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