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开店怎么开?刚起步就被投诉了怎么办?
现在啊,谁不想在网上开个店?刷个短视频,别人直播三小时卖断货,自己坐办公室敲一天PPT还被领导批,于是很多人一拍脑袋:“我也干!”——注册个平台账号,上几张图,写几句“全网最低”,店就算开张了,可问题...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刷朋友圈、刷短视频,满屏都是“小红书爆单”“抖音小店月入十万”“00后靠网店年赚百万”的故事?好像只要动动手指,开个网店就能躺着赚钱,可现实呢?很多人兴致勃勃注册店铺、上架商品,结果没几天就被平台下架、账号冻结,甚至莫名其妙收到投诉,赔钱又伤神。
别急,今天咱们不画大饼,也不灌鸡汤,就用一个老律师的视角,实实在在地聊聊——怎么在网上开店才合法合规、稳扎稳打?如果已经开店却被封了,又该怎么办?
很多人以为,开网店就是找个平台(比如淘宝、拼多多、抖音小店),填个身份证、交点保证金,再拍几张产品照,就可以坐等订单了,但问题往往就出在这“简单”两字上。
第一关:主体资格要合法。
你是以个人名义开店,还是注册公司?个体户要不要办营业执照?根据《电子商务法》第十条,只要从事网络销售达到一定规模或持续经营,就必须依法登记,不是所有“个人代购”都能豁免,更别提卖服装、化妆品、食品这些特殊品类,没执照等于“无证驾驶”,被查到轻则关店,重则罚款。
第二关:商品合规是底线。
你以为卖个“平替包包”没问题?小心侵权!去年有个客户,卖了几百个仿某奢侈品牌设计的帆布包,单价不到50块,结果被品牌方发来律师函,平台直接清退,还赔了3万块,知识产权保护可不是玩笑,商标、外观设计、著作权,哪怕你没贴标,只要让消费者误认,就可能构成侵权。
第三关:宣传不能“吹过头”。
“全网最低价”“无效退款”“100%纯天然”……这些话术听着带劲,但一旦被职业打假人盯上,分分钟变成索赔依据。《广告法》里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我见过太多店主因为一句“最有效”被举报,赔了钱还上了平台黑名单。
如果你辛辛苦苦运营几个月的店铺突然被平台封禁,第一反应别是骂客服,而是冷静处理:
第一步:查清原因。
平台一般会通过站内信或邮件通知违规类型,售假”“资质不符”“诱导交易”等,仔细看说明,别只看结论。
第二步:收集证据。
保存你的进货凭证、授权书、聊天记录、订单截图,如果是被投诉售假,你要能证明来源合法;如果是类目错误,准备好正确的资质文件。
第三步:申诉或复议。
大多数平台都有申诉通道,写申诉材料时,别情绪化,要用事实+证据说话。“本人持有XX品牌正规授权书(附页1),所有商品均从官方渠道采购(附进货单),请平台重新审核。” 态度专业,成功率更高。
如果平台拒不恢复,且你认为处理不公,还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毕竟,平台也不是“法外之地”。
去年有个让我印象很深的案子,杭州一位95后女生小林,在微信和小红书上卖自己手工做的果酱,主打“无添加”“妈妈味道”,一个月卖了三千多瓶,粉丝还挺多。
结果有一天,市场监管局上门检查,说她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属于无证经营,而且包装上没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表,违反《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最终被罚款2万元,所有库存没收。
小林委屈得直哭:“我就想做点健康食品,又没害人。”
可法律不看动机,看行为,食品类电商,尤其是自制、现制类,监管极严,哪怕你只是在朋友圈卖,只要形成交易闭环,就可能被认定为经营行为。
这个案子提醒我们:热爱不能代替合规,情怀也不能规避风险。
这些不是摆设,而是你开店路上的“安全带”。
网上开店,从来不是“一键开启,自动赚钱”的童话,它是一门生意,就得遵守生意的规则。
合规不是束缚,而是保护。
你每一份合同、每一张标签、每一次宣传,都在构建你的商业信用。
别等到被封店、被起诉、被索赔,才后悔当初“图省事”没办执照、没查授权。
✅ 开店前先定主体(个体户 or 公司)
✅ 特殊品类必须持证(食品、美妆、医疗器械等)
✅ 商品来源要可追溯,授权链要完整
✅ 宣传文案别踩雷,少用“最”“第一”“绝对”
✅ 被处罚别硬扛,及时申诉或咨询专业律师
真正的“暴利”,从来不在灰色地带,而在合法、可持续的经营逻辑里。
别光想着怎么“开”店,更要学会怎么“护”店。
毕竟,走得快不如走得稳,活得久才是赢家。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刷朋友圈、刷短视频,满屏都是“小红书爆单”“抖音小店月入十万”“00后靠网店年赚百万”的故事...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