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假怎么请才不踩雷?写错一张条,工资全泡汤!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家里突然有急事要处理,孩子发烧、老人住院、亲戚结婚,心里一急,微信上跟领导说一句“我明天得请假”,结果回头发现工资少了好几百,人事还一脸严肃地告诉你:“您这没走正式流程,算旷工。...
家里突然有急事,孩子发烧、老人住院,或者自己身体扛不住了,想请个事假歇两天,结果领导一句“没按流程走”就给驳回了,更惨的是——工资还被扣了大半。
 你说冤不冤?
很多人觉得事假嘛,口头跟领导说一声就行,顶多微信发个消息:“老板,我明天有事,不来上班了哈。”
 听起来挺客气,但真出了问题,公司翻脸不认账时,你连个证据都拿不出来。

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事假条到底该怎么写?怎么写才能既合情合理,又合法合规,保住你的假期和工资?
首先得搞清楚一点:事假≠旷工,但也不是你想请就能请,根据《劳动法》和各地的实施细则,事假属于单位批准制——也就是说,你提出申请,公司有权批,也有权不批。
但只要公司同意了,那就形成了事实上的用工管理行为,必须保留记录,否则一旦发生争议,企业可能要承担举证不利的后果。
一张写得规范、表达清晰的事假条,不仅是对工作的尊重,更是对你自身权益的保护。
别小看一张纸,写得好是“通行证”,写不好就是“背锅单”,以下是律师建议的标准结构: 明确就写“事假申请书”或“请假条”,别整花里胡哨的。 2. 称呼得体写清直属领导姓名+职务,尊敬的张经理”。 3. 请假事由真实具体别说“家里有事”,要说“因父亲突发脑梗需陪护住院,需请假两天(X月X日至X月X日)”。 4. 时间清晰准确起止日期、是否含周末、是否需要调休,都要写明白。 5. 联系方式+工作交接说明**:留下你能联系的方式,并注明工作已委托给谁负责,体现职业素养。
✅ 正确示范节选:
“因家中老人突发疾病需紧急手术,本人需前往医院陪护,特此申请事假两天(2025年4月7日至4月8日),期间工作已交接给同事李华,紧急事务可通过手机138XXXX1234联系我,恳请批准。”
这样的条子,既有温度又有专业度,领导看了也难拒绝。
只发微信不补书面材料
 微信聊天记录虽然能当证据,但容易被误解为“通知”而非“申请”,万一公司说“你没正式请假”,你就被动了。
理由模糊或编造
 写“个人私事”“处理杂务”这种话,公司完全可以以“事由不明”为由拒批,更别提编造理由,一旦查实,轻则警告,重则违纪处分。
事后补假条
 除非是极端突发情况(如送医急救),否则一定要提前申请,事后补条,性质就变了,容易被认定为“先斩后奏”。
王女士在一家国企做行政工作,母亲突发中风住院,她通过微信向主管报备:“妈住院了,我得去照看几天。”主管回复:“知道了,注意安全。”
她以为这就算是请假成功,便安心陪护一周,结果月底发工资,发现不仅事假期间无薪,连当月绩效奖金也被全额扣除。
她去找人事理论,对方却说:“你没提交正式请假条,也没走OA流程,按旷工处理没问题。”
王女士委屈极了,找到我们咨询,我们帮她收集了微信记录、医院病历、同事证言等证据,最终公司迫于压力恢复了部分绩效。
但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口头沟通可以有,但绝不能替代正式程序,感情再好,也抵不过制度规则。
⚠️ 重点来了:公司可以不给事假发工资,但不能因此取消你原本应有的奖金、补贴或年终奖分配资格,除非制度中有明确约定且你签收确认过。
事假看似是职场中最普通的一件事,但它背后牵扯的是劳动关系的稳定性、企业管理制度的合法性,以及你作为劳动者的基本尊严。
一张事假条,不只是走个流程,它是你在职场中的“权利声明书”,写得好,是对公司的尊重;写到位,是对自己负责。
记住三句话:
最后送大家一句我常对客户说的话:
“合规不是束缚,而是保护,你以为的小事,可能正在悄悄影响你的职业生涯。”
下次请假前,花五分钟,认真写一张事假条——
 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为了守住那份本该属于你的体面与权益。

家里突然有急事,孩子发烧、老人住院,或者自己身体扛不住了,想请个事假歇两天,结果领导一句“没按流程走”就给驳回...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