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说不交社保但补贴在工资,这笔账真的划算吗?
“公司说不交社保了,但每个月会多补贴一笔钱在工资里,这样是不是更划算?”听起来好像到手工资多了,但仔细一想,这其实是职场上一个常见却风险极高的“陷阱”,今天我们就从法律和现实角度,掰开揉碎聊聊这件事。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面试时HR很“真诚”地说:“咱公司氛围简单,社保您自己交更灵活,我们直接折现发您工资里,每月多拿一千多块,是不是很实惠?”很多人一听,立马心动——毕竟眼下能多拿钱,谁不乐意?但问题是,社保真的能这么简单被“折现”代替吗?
答案当然是:绝对不能。
从法律层面看,缴纳社保是公司的法定义务,而不是一种可选择的“福利”。《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也就是说,“不交社保”本身就是违法行为,无论公司是否补贴、补贴多少,这种所谓“协商一致不缴社保”的协议,在法律上是无效的。
那你可能会问:“可是我签字同意了啊?”很遗憾,劳动者自愿放弃社保的承诺并不具备法律效力,法院和劳动仲裁机构在实践中普遍认为,缴纳社保是强制性规定,不因当事人约定而改变。
再说现实影响——这波操作,你亏的不只是养老金。
表面上,你每个月多拿了一些钱,但长远来看,损失可能是巨大的,社保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个险种,每一样都关乎你的切身利益。
- 医疗保险:一旦生病住院,没有医保,所有医疗费用全得自掏腰包,而有医保的情况下,统筹账户可以报销很大一部分;
- 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直接决定退休后能否领取养老金,中断缴费,未来领到的金额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法领取;
- 工伤保险:如果在工作期间发生意外,没有工伤险,所有的医疗费、补偿金公司是否愿意承担?现实中公司翻脸不认账的案例比比皆是;
- 生育、失业保险:同样,在需要时才会发现它们的不可替代性。
更关键的是,公司这样做往往是在规避责任、降低成本,社保缴费基数和比例是国家规定的,公司不交社保,实际上是在逃避应尽的义务,而所谓“补贴”,很多时候远低于公司本应承担的社保缴费金额。看似给你加钱了,其实公司省得更多。
而从你的角度,未来如果发生劳动争议——比如裁员、调岗或发生工伤,公司很可能以“你自愿放弃社保”为由拒绝承担责任,到那时,你不仅维权困难,还可能因为缺乏社保记录而失去重要的保障。
📌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面对这种情况,或者公司已经这样操作:
- 明确拒绝,并要求依法缴纳社保,不要接受“补贴代替社保”的方案,即便短期看来收入增加,长远风险巨大;
- 如果公司强制不缴,可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
- 已经“被折现”的,注意保留工资条、聊天记录、邮件等证据,未来维权时至关重要;
- 理性算账:公司应承担的社保比例通常为员工工资的30%左右(各地略有不同),你可以对比一下所谓“补贴”是否真的覆盖了这个成本。
⚖️ 相关法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可要求经济补偿金。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社会保险办理发生的纠纷属于劳动争议。
羊毛出在羊身上,公司愿意“补贴”而不交社保,绝不是因为你“赚了”,而是它“省了”,社保是国家强制设定的安全网,是你劳动权益的底线保障,千万不要为了一点眼前利益,放弃长远保障。职场之路要走得稳,既要看得见眼前的现金,更要望得见未来的保障,希望你理性判断,做出真正对自己负责的选择。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正式法律建议,具体个案请咨询专业律师。
公司说不交社保但补贴在工资,这笔账真的划算吗?,本文为公平法务网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