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e借没贷款却收到逾期短信?别慌,先搞清这几点!
明明没在融e借上借过一分钱,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您在融e借的借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的短信?那一刻,心猛地一沉,脑子里闪过无数念头——是不是身份被盗用了?会不会影响征信?银行怎么能把钱贷给我自己都不知道...
“您名下的保单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信用记录”?看到这条信息,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懵的——我什么时候用保单贷过款?我连自己有这个功能都不知道,怎么就逾期了?
别急,这不是诈骗短信,也不是系统出错,而是越来越多投保人正在遭遇的真实困境,我就以一个从业十几年的律师视角,跟你掰扯清楚:为什么你会莫名其妙收到“保单贷款逾期”的短信?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又该如何避免被“悄悄”背债?
首先得明白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保险都能贷款,但很多长期型人身险(比如终身寿险、分红型年金险)确实自带“保单贷款”功能。
简单说,就是你交了几年保费后,保单有了“现金价值”,保险公司允许你按一定比例(通常是现金价值的70%-80%)向他们借钱,这笔钱你可以用来应急,利息比银行贷款略高一点,但审批快、不查征信,听起来是不是挺香?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自己买了能贷款的保险,更不知道这个功能默认是“开通状态”!
我们来还原一个常见场景:
老张五年前给自己买了一份分红型年金险,每年交2万,交10年,最近他换了手机号,也没再关注保险公司发来的年度报告,某天,他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通过XX人寿申请的保单贷款5万元已逾期30天,请立即还款。”
老张一脸懵:我没借过钱啊!
结果一查才发现,原来三年前他接到过一个自称“保险公司客服”的电话,说可以帮他“盘活保单资金”,只要点个链接、刷个脸就能把保单里的钱取出来应急,当时老张手头紧,心想反正以后还能还,就稀里糊涂操作了。
可后来忘了这事,也没留意还款提醒(因为绑定的是旧手机号),…贷款逾期了。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体,最容易被误导或诱导操作,而保险公司一旦放款,就会视为合同履行,后续催收、上报征信,一气呵成。
法律上讲,保单贷款属于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行为,必须由投保人本人申请,并完成身份验证流程(如人脸识别、短信验证码等),理论上,没人能替你操作。
但现实是——
一旦贷款成立,不管你是否知情、是否实际使用资金,只要你完成了认证动作,法律上就认定是你本人行为,逾期后果也得你自己承担。
李阿姨今年68岁,2019年买了一份年金险,每年交3万,2023年初,她突然接到银行通知:征信显示有一笔4.2万元贷款逾期。
她一头雾水,从未办过贷款,经律师协助调取保单记录,发现她在2022年8月曾通过某保险公司APP申请了保单贷款,资金打入其名下银行卡后又被转走。
调查发现:那段时间,她儿子因创业急需用钱,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拿着她的手机完成了人脸识别和短信验证,操作了贷款。
虽然最终保险公司未追究刑事责任,但贷款本息仍需偿还,律师介入后,通过证据证明非本人真实意愿,成功协商减免部分罚息,并将责任明确划分,此案也推动该公司加强了“老年人高频操作”的二次确认机制。
启示:技术再先进,也不能替代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知情权和自主决策权,才是金融安全的底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及相关监管规定:
《保险法》第三十四条: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未经被保险人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的,合同无效。
(虽不直接涉及贷款,但强调“意思表示真实”原则)
《人身保险业务基本服务规定》第二十七条:保险公司办理保单质押贷款,应当与投保人签订书面协议,明确贷款金额、利率、期限及违约责任等内容。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 换句话说:如果你能证明贷款申请并非出于真实意愿(如被骗、被代操作、人脸识别被欺骗等),是可以主张撤销该贷款行为的。
不是所有保单都能贷款,但能贷款的一定要警惕——特别是带“现金价值”的长期险,务必定期查看保单状态。
任何“保单变现”“快速取现”的话术都要打问号——正规贷款必须本人操作、多重验证,天上不会掉“现金馅饼”。
一旦发现莫名逾期,立刻行动:
保单的本质是保障,不是融资工具,别让一张本应守护家庭安宁的保单,变成悄然滋生债务的“隐形炸弹”。
你看不见的风险,往往最危险,定期检视你的保单,就像检查家里的防盗门一样,不该偷懒。
—— END ——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结合真实案例与法律实务分析,旨在提升公众金融风险意识,如有具体纠纷,建议携带材料面询专业律师。
保单还能贷款?为啥突然收到逾期短信?搞不清这几点真容易踩坑!,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您名下的保单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信用记录”?看到这条信息,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懵的——我什么时候用保...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