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老赖?别急着下结论,先搞清这5个关键点!
朋友借了钱,说好下个月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不回,最后干脆玩失踪?你气得牙痒痒,心想:“这人是不是要被法院拉进‘老赖’名单了?”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聊透这个事儿——借钱不还,到底会不会...
咱们平时聊天,总能听到一句:“谁还没个难处呢?”朋友张口借钱,抹不开面子就借了,可等到该还钱的时候,对方电话不接、微信不回,人影都见不着——这时候你心里火大,忍不住骂一句:“这人怎么这么没良心,活脱脱一个老赖!”
但问题是:借钱不还,到底算不算犯法?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就成了“老赖”?会不会坐牢?

今天咱就不整那些冷冰冰的法条术语,用大白话给你捋清楚——什么时候只是民事纠纷,什么时候可能就真要吃官司了!
先说结论:光是“借钱不还”,本身不直接构成犯罪,大多数情况下,这属于民事债务纠纷,法院判你还钱你不还,才可能一步步滑向“违法”的边缘。
你可以把这理解成一条线:
一开始是“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道德问题 → 然后变成“打官司、申请强制执行”的法律程序 → 最后如果恶意逃避、转移财产、装穷耍无赖,那对不起,这就可能踩到刑法的红线了。
举个例子:
老王借了老李10万块,约定一年还清,结果到期后老王各种推脱,老李起诉到法院,法院判决老王必须还钱,老王收到判决书后,不仅不还,还偷偷把房子过户给儿子,自己开着豪车吃香喝辣,这种行为,就不是简单的“老赖”两个字能概括的了——这是在挑战司法权威,已经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再比如更恶劣的情况:有人压根就没打算还钱,借钱时就编造虚假理由,拿钱去赌博、挥霍,甚至人间蒸发,这种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因为人家从一开始就不是“借”,而是“骗”。
所以你看,关键不在“不还”这个动作本身,而在于借钱时有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以及判决后有没有恶意逃避执行的行为。
2021年,杭州的张某以“投资奶茶店”为由,向多年好友孙某借款35万元,并出具借条,承诺半年内归还,结果半年过去,张某失联,孙某多次寻找未果,遂起诉至法院,法院判决张某偿还本金及利息。
执行阶段,执行法官发现张某名下的车辆、存款均已被转移,但他本人却频繁出入高档场所,使用他人账户消费,调查还发现,他所谓的“奶茶店”根本不存在,借款全部用于偿还个人赌债。
公安机关以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和诈骗罪对张某立案侦查,张某被抓获后,如实供述,但仍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五万元。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当“赖账”变成有计划、有预谋的逃避行为,法律就不会再温柔以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出借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作为执业多年的律师,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一时心软借出去的钱打了水漂,也见过太多“老赖”嘴上说着“等有钱就还”,背地里却过着潇洒日子。
我想提醒大家几点:
最后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你越早行动,越有可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借钱是情分,还钱是本分。
如果本分都守不住,那就别怪法律出手了。
咱们平时聊天,总能听到一句:“谁还没个难处呢?”朋友张口借钱,抹不开面子就借了,可等到该还钱的时候,对方电话不...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