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就是老赖?别急着贴标签,先搞清这5个关键点!
朋友张口借五千,说好下月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不回,最后干脆把你拉黑?这时候,你心里肯定火冒三丈:“这不就是老赖吗!” 但等等——“老赖”这个词,真能随便用吗? 在知乎上,这个问题下...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开口借五千,说“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半年过去,催一次回一句“最近手头紧”,再催就玩消失;亲戚借三万说“年底分红肯定给”,结果年都过了三个,钱影子都没见着,这时候,心里那股火蹭蹭往上冒,忍不住就想骂一句:“这不就是老赖吗?”
但等等,先别急着把“老赖”这两个字甩出去,作为一个干了十几年民事诉讼的律师,我得跟你说句实在话:不是所有借钱不还的人,都能直接划进“老赖”的圈里,我们得讲证据、讲程序、讲法律逻辑,情绪归情绪,法律归法律。

很多人以为,只要欠钱不还,法院一查就能把他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俗称的“老赖名单”,但真相是——“老赖”是个法律术语,不是道德标签。
要被认定为“老赖”,必须满足几个硬性条件:
换句话说,你还没打官司,或者官司没判下来,哪怕对方赖着不还,他也还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老赖”,你现在能做的,是收集证据、准备起诉,而不是在朋友圈发通缉令。
我在办案中总结出一个实用判断法,帮你冷静分析对方到底算不算“赖”:
第一,有没有还款意愿?
有些人是真的困难,失业、生病、家庭变故,微信里说“再宽限几天”,并主动提出分期,这种属于“暂时无力偿还”,和恶意逃避有本质区别。
第二,有没有转移财产、隐匿行踪?
比如突然卖掉房子、车子,把钱转给亲戚,换了手机号玩失踪,甚至搬离常住地……这些行为,在法律上叫“逃避执行”,是构成“老赖”的重要证据。
第三,有没有承认债务?
如果对方从头到尾否认借款事实,聊天记录里百般抵赖,录音里矢口否认,那这就是典型的“赖账”心态,后续走法律程序也更有底气。
所以你看,不是所有拖着不还的都是老赖,但所有老赖,一定是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故意不还。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特别典型。
当事人老李,60岁,退休教师,把自己攒的8万块借给了亲外甥小王,说是做生意周转,当时没写借条,只有两笔银行转账记录和几段微信聊天:“舅,月底一定还”“等这一单结款就给您”。
结果一年过去了,小王换了工作、换了住址,电话不接,微信拉黑,老李气得住院,来找我咨询。
我们迅速整理证据:转账记录、微信聊天截图(公证保全)、通话录音(提到借款事实),然后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法院很快判决小王偿还本金8万元及利息。
可问题来了——判决书拿到了,人找不到,账户没钱,名下无房无车,执行法官调查后说:“目前未发现可供执行财产。”
这时候,老李问我:“他是不是老赖?怎么还不抓他?”
我解释:他已经符合“失信被执行人”条件,我们可以申请法院将其列入黑名单,限制高消费、坐飞机高铁,但前提是——他得有财产或收入来源,后来我们通过执行悬赏和财产线索举报,终于发现他在一家公司挂名股东,最终冻结了分红款,拿回了大部分本金。
这个案子说明:打赢官司只是第一步,执行到位才是终点,而“老赖”的认定,是执行阶段的结果,不是起点。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以下条款是处理“借钱不还”和“老赖”认定的核心依据:
也就是说,没有生效判决,就没有“老赖”身份;没有执行程序,就没有惩戒措施。
回到最初的问题:所有借钱不还的都是老赖吗?答案是否定的。
真正该被谴责的,是那些明明有钱却装穷、转移资产、无视法院判决的人,而对那些确实陷入困境、愿意沟通的人,我们也应保留一份理解与理性。
作为普通人,面对借钱不还的情况,最该做的不是发朋友圈控诉,而是: ✅ 及时固定证据(转账记录、聊天、录音)
✅ 明确催款时间与金额(书面或电子形式)
✅ 果断启动法律程序,避免超过三年诉讼时效
✅ 判决后积极配合法院执行,提供财产线索
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你可以善良,但不能无知;你可以宽容,但要有底线。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借钱是情分,还钱是本分,情分没了,就用法律把本分找回来。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开口借五千,说“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半年过去,催一次回一句“最近手头紧”,再...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