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就是老赖?别急着贴标签,先搞清这5个关键点!
朋友张口借五千,说好下月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不回,最后干脆把你拉黑?这时候,你心里肯定火冒三丈:“这不就是老赖吗!” 但等等——“老赖”这个词,真能随便用吗? 在知乎上,这个问题下...
朋友张口借了两万块,说好三个月还,结果半年过去,电话不接、微信已读不回,催一次他哭穷,再催就拉黑?这时候你心里肯定火大,第一反应就是:“这人就是个老赖!”——但等等,冷静一下。
在法律上,“老赖”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喊出口的称呼,它背后有一套严格的认定标准和程序,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到底什么情况下才算“老赖”?借钱不还=老赖吗?有没有补救空间?作为出借人又该怎么保护自己?

很多人以为,只要别人欠钱不还,就可以叫人家“老赖”,其实这是误解。“老赖”这个词,在法律上的正式名称叫失信被执行人,也就是说,必须经过法院判决或裁定,对方有能力履行却拒不执行,才会被法院依法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 借钱不还是民事纠纷;
👉 被列为“老赖”是强制执行阶段的结果。
打个比方:你邻居偷了你家鸡,你说他是小偷——但得警察查实、法院判了才算数,同理,哪怕对方赖账,也得走完司法程序才能“加冕”为“老赖”。
我们来还原一下完整流程:
协商无果 → 提起诉讼
先发微信催、打电话闹,都没用?那就只能起诉,准备好借条、转账记录、聊天截图等证据,去法院立案。
法院判决 → 对方仍不还钱
法院判了他还你3万,但他装死不理,这时候你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进入执行程序 → 查控财产
法院会查他的银行账户、房产、车辆、支付宝微信余额……如果有钱却故意转移、隐匿,那就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符合条件 → 纳入失信名单
比如他名下有房有车却天天吃喝玩乐,就是不还你钱,法院就可以把他列入“失信被执行人”,也就是大家说的“老赖”。
后果严重:限高、曝光、影响子女
被列为老赖后,不能坐高铁、飞机,不能住星级酒店,孩子上私立学校受限,甚至可能面临刑事追责。
所以你看,从“欠钱”到“老赖”,中间隔着一场官司和一次执行申请,不是你想贴标签就能贴的。
去年我代理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林借给前同事1.8万元应急,没写纸质借条,只在微信里说:“兄弟周转一下,月底还。”结果半年没动静。
小林来找我时特别沮丧:“连借条都没有,是不是钱就打水漂了?”
我说:“别慌,电子数据也是证据。”
我们做了几件事:
最后法院采信了电子证据,判决对方归还本金+利息,判决生效后对方仍不履行,我们立即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冻结其银行卡,三天后全款到账。
更关键的是,因该人有稳定收入却拒不还款,最终被纳入失信名单,现在连抖音都刷不了直播打赏——他自己跑来求和解。
这个案子说明:没有纸质借条≠无法维权,关键在于证据链是否完整。
《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口头协议也可成立,但需举证。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八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法院可将其纳入失信名单。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回到最初的问题:借钱不还就是老赖吗?
答案很明确:不是。
但这也提醒我们几点:
✅ 借钱一定要留痕:哪怕关系再铁,也要通过转账(备注用途)、微信文字确认金额和还款时间;
✅ 别怕撕破脸:及时催收、保留沟通记录,都是未来打官司的关键证据;
✅ 不要私力救济:别去堵门、泼漆、发朋友圈辱骂,这些可能让你从受害人变成被告;
✅ 学会用法律武器:小额诉讼成本低、流程快,很多地方法院支持线上立案,普通人也能操作。
记住一句话:正义不会自动到来,它需要你主动去争取。
借钱见人心,讨债见人性,面对不守信用的人,愤怒可以理解,但行动必须清醒,用对方法,法律永远站在有准备的那一边。
别轻易给人贴“老赖”标签,但也绝不能让真正的老赖逍遥法外。
守护你的每一分权益,从懂法开始。
朋友张口借了两万块,说好三个月还,结果半年过去,电话不接、微信已读不回,催一次他哭穷,再催就拉黑?这时候你心里...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