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就是老赖?别急着贴标签,先搞清这5个关键点!
朋友张口借五千,说好下月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不回,最后干脆把你拉黑?这时候,你心里肯定火冒三丈:“这不就是老赖吗!” 但等等——“老赖”这个词,真能随便用吗? 在知乎上,这个问题下...
朋友开口借钱,信誓旦旦说“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不回,最后干脆玩失踪,这时候你心里肯定火大,忍不住在朋友圈吐槽:“这种人就是老赖!”但等等——借钱不还,真的就能直接叫“老赖”吗?法律上到底怎么认定?今天咱们不讲法条堆砌,也不整那些冷冰冰的术语,就像朋友聊天一样,把这件事掰开揉碎了说清楚。
咱们得明白一个基本概念:“老赖”不是法律术语,而是老百姓对“失信被执行人”的俗称。换句话说,不是你欠钱没还,就自动戴上这顶帽子,它背后有一套严格的司法程序和标准,很多人以为只要不还钱就是老赖,其实这是个误解。

那什么情况下才会被认定为“老赖”呢?
第一,必须经过法院判决或裁定,也就是说,你得先去法院起诉,对方被判要还钱,但他拒不履行,如果你们之间只是口头约定,连借条都没有,或者虽然有借条但还没走诉讼程序,那他最多算“欠钱的人”,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老赖”。
第二,法院已经发出执行通知,对方有能力还却故意不还,比如名下有房有车、工资正常发放,却把财产转移、装穷逃避执行,这种行为才可能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第三,得由法院依法决定是否纳入“黑名单”,这不是你能随便喊的,也不是法院随口定的,必须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里的条件。
所以你看,从“借钱不还”到“成为老赖”,中间隔着一场官司、一次执行、一系列法律审查,很多人卡在第一步——压根没去起诉,就天天嚷嚷“他是老赖”,情绪可以理解,但从法律角度看,并不准确。
更麻烦的是,乱贴“老赖”标签还有风险,如果你在公开场合(比如微信群、微博)无证据地指责别人是老赖,导致对方名誉受损,人家反过来告你侵犯名誉权,那你就可能从受害者变成被告了。
那是不是说,对方不还钱我们就只能干瞪眼?当然不是!
你可以做这几件事:
记住一句话:维权靠的是证据和程序,不是情绪和标签。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李女士借给前同事15万元应急,对方写了借条,约定半年内还清,结果到期后对方各种推脱,后来干脆换了手机号,李女士气得在朋友圈发长文曝光,称其为“职业老赖”,结果对方反过来报警,说她诽谤。
幸好她手里有借条、银行转账记录,还有两次催款的录音,我们马上提起诉讼,法院判对方偿还本金及利息,进入执行阶段后,发现他在另一城市有套房产,最终法院查封拍卖,李女士拿回了全部本金。
有意思的是,执行法官告诉我,这名“前同事”其实早就被列入失信名单——不是因为欠李女士的钱,而是之前有另一起债务纠纷,也就是说,他确实是“老赖”,但这个身份,是法院判的,不是朋友圈封的。
这个案子让我特别感慨:群众的情绪正义可以理解,但真正的公平,还得靠法律程序来实现。
简单说:没判决,不算数;没执行,不叫赖;没能力,不能强求。
借钱不还,确实伤感情也伤钱包,但我们在维权时,更要守住理性和法律的底线。“老赖”不是骂人的话,而是司法认定的结果。盲目贴标签,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让自己陷入被动。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
👉 事前留证据,
👉 事后走程序,
👉 执行靠法院,
👉 惩戒由法律说了算。
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但也不会纵容每一个失信者,只要你依法行动,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下次你想喊“他是老赖”之前,先问自己一句:
我走完法律程序了吗?
如果没有,那就别急着下结论,先把该做的做到位,毕竟,真正的底气,从来不是来自情绪,而是来自证据和规则。
朋友开口借钱,信誓旦旦说“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不回,最后干脆玩失踪,这时候你心里肯...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