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龄怎么算?退休金、补偿金都靠它!算错一天都吃亏!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辛辛苦苦干了十几年,结果单位说你“实际工龄”只有十年?或者跳槽时发现前一家公司的年限没被新公司认可?更惨的是,快退休了才发现养老金少算了好几年——这些事儿,根源往往就出在“工龄怎么算...
干了十年活儿,结果单位说你工龄才八年?或者跳槽后发现前公司的年限没被承认,退休金一下子缩水一大截?别急,这背后其实大有门道,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工龄到底该怎么算?是按签合同的时间?还是实际上班的日子?中间离职空窗期会不会断?今天一次性给你讲明白。
先说结论:工龄不是你以为的“干了多少年”,而是法律认定的“连续工作年限”,它直接关系到你的带薪年假、经济补偿金、医疗期、职称评定,甚至退休金!算错了,损失的可能是真金白银。

那工龄具体怎么算呢?
工龄分两种:一种叫“本单位工龄”,另一种叫“连续工龄”或“总工龄”。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老李1990年进国企,2005年下岗,2006年进了私企一直干到2023年退休,虽然他在私企只干了17年,但加上之前国企的15年,他的连续工龄有32年,这样一来,他退休金的计发比例就高得多,医保也能多享受几个月的医疗期。
那哪些情况能算入工龄?哪些不算?
✅可以计入工龄的:
❌不能计入或可能中断工龄的:
这里要特别提醒一点:社保缴纳记录是认定工龄的重要证据!很多单位不给交社保,或者断缴几个月,将来一旦发生纠纷,你说你干了十年,可社保只交了八年,法院很可能只认八年,别小看每个月那点社保钱,它是你工龄的“铁证”。
还有一个常见误区:劳务派遣算不算工龄?
答案是:如果你一直在同一个用工单位工作,只是劳动合同主体变了(比如从直聘变成派遣),只要工作内容、岗位、管理方式没变,且没有中断,理论上可以主张“非因本人原因更换用人单位”,要求连续计算工龄,最高法有相关司法解释支持这一点。
以案说法:跳槽三次,工龄只算五年?法院判了!
张女士1998年入职某机械厂,2005年因企业改制离职,拿到经济补偿,2006年进入一家外企做行政,签了三年合同;之后又换了两家公司,每家都干了三四年,2022年她申请失业金时发现,人社局认定她的“连续工龄”只有2006年以后的16年,而她在机械厂的7年没被认可。
张女士不服,提起行政诉讼,她提交了当年的劳动合同、工资条、社保转移单,还找到了改制时的补偿协议,证明自己是非自愿离职,法院最终采纳她的证据,认定其工龄应从1998年起连续计算,总计24年,并责令人社部门重新核算待遇。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工龄不是单位说了算,也不是系统自动识别的,关键靠你自己保留证据!合同、工资流水、社保记录、离职证明……一个都不能少。
法条链接:这些规定你得知道
律师总结:工龄不是小事,是你的“隐形资产”
说到底,工龄是你职业生涯的“计分牌”,它不像工资那样每月到账,也不像奖金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它默默影响着你每一次离职能拿多少钱、退休后能领多少养老金、生病能休多久假。
我给你的建议是:
别让一纸疏忽,吞掉你十年青春,工龄算清楚了,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工龄怎么算?一不小心少算一年,退休金、补偿金全打水漂!,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干了十年活儿,结果单位说你工龄才八年?或者跳槽后发现前公司的年限没被承认,退休金一下子缩水一大截?别急,这背后...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