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怎么交税?发薪多却到手少?一文讲透个税那些看不见的账
工资条上写着1.2万,可银行卡到账只有九千出头?明明没买啥大件,钱就像被谁悄悄“抽走”了一部分,别慌,这背后大概率就是——个人所得税在默默工作。 咱们今天就来聊点实在的:工资到底怎么交税?为什么同样...
每个月工资条一发下来,看着“应发工资”那一栏数字还挺体面,结果银行卡到账金额却像被悄悄掐了一截?明明月薪一万二,到手九千都不到,剩下的钱去哪儿了?别急,今天咱们就坐下来,掰开揉碎讲清楚——工资交税到底是怎么算的,这事儿不复杂,但真要搞明白,还真得花点心思。
很多人以为,工资交税就是按收入乘以税率,比如10%或20%,其实大错特错,咱们国家实行的是综合所得累进税率制,而且在计算个税前,还有好几项可以“先减掉”的部分,换句话说,你不是为全部工资交税,而是为“剩下的那部分”交税。

我们来一步步拆解:
公式是这样的:
应纳税所得额 = 月收入 - 起征点(5000元) - 五险一金个人部分 - 专项附加扣除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小李在北京上班,月薪1.5万元,公司给他交的五险一金个人部分合计2300元,他有房贷(每月1000元)、有一个孩子在读书(子女教育1000元),父母年满60岁还能享受赡养老人(每月2000元),这些加起来,他的专项附加扣除是4000元。
那么他当月的应纳税所得额就是:
15000(收入)
注意!这个3700元才是你要交税的基础。
接下来查个税税率表(月度预扣预缴):
| 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
|---|---|---|
| 不超过3000元 | 3% | 0 |
| 3000-12000元 | 10% | 210 |
小李的3700元落在第二档,
3700 × 10% - 210 =160元
也就是说,小李这个月只需要交160元个税。
最终到手工资:
15000 - 2300(五险一金) - 160(个税) =12,540元
是不是比你以为的“扣几千”合理多了?
这里有个关键点很多人忽略:个税是累计预扣法。
什么意思?不是每个月单独算,而是从1月开始累计收入,按全年税率倒推当月该交多少。
比如你上半年收入低,可能一直按3%交税;但到了年底奖金一发,累计收入跳上一个台阶,可能突然触发10%甚至20%的税率,导致某个月“税特别高”。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12月工资条一看:“我靠,怎么突然多扣了三千?” 其实不是公司坑你,是系统自动按全年节奏调整了。
很多人交税多,不是因为挣得多,而是没好好申报专项附加扣除。
目前国家允许的专项附加扣除有六项:
如果你符合条件却没填,等于白白多交税。每年年初记得登录“个人所得税”app核对信息,尤其是换房、生娃、老人变化等情况,及时更新。
小张去年换了新工作,年中才入职,全年收入18万,平时单位按累计预扣法交税,他也没太在意,年初汇算清缴时,他想起自己去年考了个税务师证书,属于继续教育支出,能抵3600元。
他顺手在个税APP里补填了信息,系统一算:应退个税2300元!
更巧的是,他下半年租房搬家,还符合住房租金扣除条件,又补报了8个月租金1200元/月,再退800多元。
最后小张不仅没补税,反而收到了3100多元退税,直呼:“原来我不是给国家交钱,是国家‘欠’我钱。”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依法纳税是义务,但依法减免也是权利,别让本该属于你的钱,静静躺在国库“睡大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
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
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商有关部门规定。
目前执行的是《关于印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18〕41号),明确了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的标准和申报方式。
说到底,工资交税不是“越挣越多越吃亏”,而是越懂规则越受益,税收制度的设计初衷是“量能负担”,收入高的人多缴,但也要考虑实际生活负担,国家给的每一项扣除,都是真金白银的减负政策。
作为打工人,我们不必谈税色变,但一定要掌握基本逻辑,善用政策工具,每年一次的汇算清缴,不是麻烦事,而是一次“查漏补缺、拿回权益”的机会。
记住一句话:你不申报,不代表你不需要;你没填,也不代表你不该退。
把个税APP当成你的“工资守护神”,定期看看,及时更新,毕竟,每一分到手的钱,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工资交税怎么算?发薪多却到手少,到底谁动了你的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每个月工资条一发下来,看着“应发工资”那一栏数字还挺体面,结果银行卡到账金额却像被悄悄掐了一截?明明月薪一万二...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