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旧怎么算?搞懂这几点,资产账面不再缩水得莫名其妙!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刚买回来的设备,用了一年再看账面价值,怎么就“蒸发”了小几十万?公司财务说这是“折旧”,可到底是怎么个算法?是随便估个数,还是真有门道?更关键的是——折旧算错了,会不会影响报税、...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看着银行短信里那个数字,总觉得比自己算的少了一截?明明合同上写的是月薪一万二,怎么实际到账才八千出头?别急,不是公司“偷钱”,也不是财务算错,大概率是你没搞明白——工资是怎么被“扣税”的。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工资扣税到底怎么算?为什么有些人交得多、有些人交得少?中间到底藏着哪些“门道”?

先说结论:我们每个月交的个税,不是简单按收入乘个税率就算完事,它是一套累进计算 + 专项扣除 + 起征点抵扣的综合体系,听起来复杂?其实理顺了逻辑,三分钟就能看懂。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5000元/月,也就是说,你每月工资低于5000元,原则上是不用交个税的(前提是没有其他收入或特殊情况)。
比如你月薪4800元,哪怕一分钱扣除都没有,也不用交税。
但注意!这5000只是“基本减除费用”,它只是开始,不是全部。
很多人以为工资全额拿来扣税,错了!真正用来计算个税的,是应纳税所得额,公式如下:
应纳税所得额 = 月收入 - 5000元(起征点) - 五险一金个人缴纳部分 - 专项附加扣除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小王在北京上班,月薪1.5万元,单位给他交五险一金共2500元(个人部分),他有房贷(每月1000元)、有一个孩子(子女教育1000元)、赡养老人(1000元),三项专项附加扣除合计3000元。
那么他的应纳税所得额就是:
15000(工资)
这4500元进入税率表,按“超额累进”方式计税。
我国个税采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从3%到45%不等,记住一句话:只对超过部分按更高税率征税,不是全部收入都按最高档算。
常见档位如下(适用于综合所得):
| 级数 |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 
|---|---|---|---|
| 1 | 不超过3.6万元 | 3% | 0 | 
| 2 | 超过3.6万至14.4万 | 10% | 2520 | 
我们继续用小王的例子:
他每月应纳税所得额是4500元,一年就是 4500 × 12 = 5.4万元。
查表:5.4万元属于第二级(超过3.6万但不超过14.4万),税率10%,速算扣除数2520。
全年个税 = 54000 × 10% - 2520 = 5400 - 2520 =2880元
平均每月交税:2880 ÷ 12 =240元
所以小王每月实发工资大概是:
15000(工资) - 2500(五险一金) - 240(个税) ≈12260元
看到没?虽然收入1.5万,但通过合理扣除,每月只交240块个税,远低于直觉中的“几千块”。
反观另一个情况:如果一个人没有专项附加扣除,五险一金也少,那他的应纳税所得额就会高很多,税自然就重了。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能扣什么,白白多交税,目前国家允许的专项附加扣除有六项:
这些项目必须在“个人所得税APP”中申报,否则系统默认不扣!很多人就是因为忘了申报,导致每个月多交几百甚至上千块税。
我之前有个客户张姐,在国企做行政,月薪9000元,一直觉得工资够用但总不够存,去年年底她偶然打开“个人所得税APP”,发现自己从来没填过专项附加扣除。
她有两个孩子在上学,自己还在读在职研究生,父母年满60岁由她独自赡养,结果一申报,系统显示她全年可退个税4760元!
她当时都不敢信:“我一直以为我没资格退税……原来是我自己漏了申报。”
后来我们帮她梳理了一下,她每年其实都能省下近5000块,她说:“这不是退税,这是我自己‘捡回来’的钱。”
这个案子提醒我们:税收优惠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你权利的一部分,不去主张,就等于放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
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专项扣除”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
该法第八条明确: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国发〔2018〕41号)对各项扣除标准作出具体规定,具有法律效力。
说到底,工资扣税不是“黑箱操作”,而是一套公开透明、有法可依的制度设计,它的核心理念是:量能课税,照顾民生。
作为打工人,你不一定要成为税务专家,但至少要搞清楚三件事:
别让“不懂”变成“吃亏”,花半小时下载个APP,填几张表,可能换来的是几千块真金白银的返还。
合法节税不是逃税,而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最大尊重,你辛苦赚的钱,不该因为无知而悄悄溜走。
下次发工资前,不妨打开个税APP看一看——也许,你会收到一份来自国家的“意外红包”。
工资扣税怎么算?搞懂这几点,到手工资不再缩水!,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看着银行短信里那个数字,总觉得比自己算的少了一截?明明合同上写的是月薪...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