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套房怎么认定?买过一套房再买房,算不算二套?一文讲透!
二套房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很多人以为,“二套房”就是看自己名下有没有两本房产证,其实没这么简单,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涉及贷款、税费、限购政策时,“二套房”的认定标准是动态的、多维度的,核心依据...
第一套房刚安顿好,父母催着换大房子,孩子上学要迁户口,或者想投资个学区房……结果一打听,二套房的契税怎么比首套贵这么多?明明是同样的面积、同样的地段,税费却差出几万块,心里直打鼓:“这钱到底怎么算的?有没有什么办法能省一点?”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作为一名执业多年的房产律师,我见过太多客户因为不了解契税规则,稀里糊涂多花了钱,甚至签完合同才发现“税比首付还高”,所以这篇文章,不整虚的,全是干货,帮你避开那些看不见的“雷”。

首先得明确一点:契税不是房价乘以一个固定比例那么简单,它是一套组合拳,跟你的购房情况、房屋性质、面积大小、所在城市都密切相关。
我们先说最核心的三个变量:
根据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的执行标准(一线城市略有不同),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张“通俗版”契税对照表:
| 房屋类型 | 面积 ≤ 90㎡ | 面积 > 90㎡ |
|---|---|---|
| 首套房 | 1% | 5% |
| 二套房 | 1% | 2% |
| 三套及以上 | 按3%起征(部分城市更高) |
看到没?重点来了:二套房超过90㎡,税率直接跳到2%,假设你买一套120㎡的房子,总价400万,首套缴6万契税(1.5%),二套就得交8万(2%),整整多出2万块,这不是小数目,够给孩子报半年兴趣班了。
更扎心的是,有些城市对“二套房”的认定极其严格,比如你名下有一套房,配偶名下有一套房,哪怕你们婚后只住一套,再买也按二套算,还有些城市查“家庭住房登记记录”,哪怕你之前卖掉了房子,只要系统里有过贷款记录,也可能被认定为二套。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特别典型。
张先生在杭州工作,2018年婚前买了一套小两居,贷款已结清,2023年孩子要上小学,夫妻俩决定卖掉旧房,换个带学位的大三居,他们以为房子卖掉了,名下无房,新买的就算首套。
结果去税务局办手续时被告知:虽然你现在名下没房,但你有购房记录+贷款记录,银行系统认定为“二套房”,契税按2%收。
张先生当场懵了:“我都卖掉了,怎么还算二套?”
我解释说:“卖不卖房”和“认不认首套”是两回事,很多城市实行“认贷又认房”,只要有贷款历史,哪怕现在无房,再买也按二套计税。
最终他多交了3.6万元契税,这笔钱不是不能接受,但他后悔没提前咨询专业人士,否则完全可以提前规划——比如让配偶单独买房、用公积金贷款、或者选择限购放松区域置换。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别等签完合同才问税,那会儿黄花菜都凉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第三条规定:
契税税率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
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依照前款规定的程序对不同主体、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住房的权属转移确定差别税率。
财政部、税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23号)明确:
⚠️ 注意:这是“优惠税率”,不是法定税率,一旦不符合条件,就可能恢复3%-5%的基准税率。
很多人觉得契税是“小钱”,反正早晚要交,无所谓,可现实是,这“小钱”往往成了压垮预算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为律师,我给你的建议很实在: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买房是大事,契税是细节,但细节决定成败,花几分钟搞懂规则,可能就省下一辆电动车的钱,别等到交钱那天才拍大腿。
如果你正在看房、准备换房,不妨先把这篇文章转给家人看看——最贵的不是房子,而是信息差。
二套房契税怎么算?买过房的人才知道这些坑有多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第一套房刚安顿好,父母催着换大房子,孩子上学要迁户口,或者想投资个学区房……结果一打听,二套房的契税怎么比首套...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