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休工资怎么算?公司只给一周一休,加班费到底该不该给?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入职时HR说“我们是单休制”,你以为只是周末少放一天假,结果发工资才发现:工作日8小时、周六也干满8小时,可工资条上压根没多出一分钱? 更离谱的是,老板还一脸理所当然:“单...
眼巴巴等发工资,结果一看银行卡到账金额,心里“咯噔”一下——说好的月薪八千,怎么到手才六千出头?社保、公积金、个税,一通操作下来,钱好像被“蒸发”了一大截,很多人干脆摆摆手:“反正都这样,算了。”可你知道吗?这些钱每一分都有法律依据,也关系到你的切身利益,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税后工资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中间有没有“猫腻”?我们能不能较真?
先说结论:税后工资 = 税前工资 -五险一金个人部分 - 个人所得税。
听着简单,但每个环节都藏着门道。
举个例子,小王月薪1万元,公司给他交了“五险一金”,他自己要承担的部分大概是多少?
我们来粗略拆解一下(按一线城市标准估算):
所以五险一金个人部分合计约:2230元
接下来是重头戏——个人所得税。
现在实行的是累计预扣法,不是简单的“税率乘以收入”,国家给了我们每月5000元的“起征点”,还有专项附加扣除(比如租房、房贷、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这些都能减税。
假设小王有租房支出,每月可扣1500元,那他应纳税所得额就是:
10000(工资) - 5000(起征点) - 2230(五险一金) - 1500(租房) =1270元
这部分落在3%的税率档,个税就是1270 × 3% =1元
所以小王的税后工资就是:
10000 - 2230 - 38.1 =9元
你看,从1万到7732,少了2268块,但每一分钱都“师出有名”,如果你发现扣得比这还多,那就有必要问一句:是不是哪里不对劲?
常见“坑”有哪些?
一是公司按“全额”给你交社保公积金,这是合规的;但有些公司为了省钱,按最低基数交,表面看你到手多,其实长远看,影响你未来的养老金、医保报销额度,甚至买房贷款资格。
二是专项附加扣除没填!很多人不知道要填,或者嫌麻烦,白白多交税,每年在“个人所得税”APP上花十分钟填一下,可能一年省下好几千。
三是年终奖计税方式选择,2024年起,年终奖必须并入综合所得计税,不能再单独计税,这意味着高收入者可能税负上升,要提前规划。
以案说法:张姐的“工资差额”维权记
张姐在一家私企做了五年,月薪1.2万,一直以为自己五险一金是按实际工资交的,直到去年想申请公积金贷款买房,才发现账户余额远低于预期,她去人社局一查,傻眼了——公司居然按当地最低缴费基数(6000元)给她交社保和公积金!
她找到HR理论,对方轻描淡写:“大家都这么干,没人计较。”
张姐没忍,直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并申请劳动仲裁,最终法院判决:公司补缴差额部分,并支付张姐因此遭受的公积金贷款利率损失共计3.8万元。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别觉得“别人也这样”就合理,合法的事,值得较真。
法条链接:
律师总结:
税后工资不是公司说了算,而是法律定的规矩,每一分扣款,都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可以不在意,但不能不知道。
懂规则,才能保护自己。
如果你发现公司长期按最低基数缴纳社保公积金,或未依法为你申报个税专项扣除,别怕麻烦,先沟通,再留证,必要时果断维权,这不是斤斤计较,而是对自己未来负责。
工资条上的数字,不只是冷冰冰的钱,它背后是你的时间、汗水,还有法律赋予你的权利,该拿的,一分都不能少。
眼巴巴等发工资,结果一看银行卡到账金额,心里“咯噔”一下——说好的月薪八千,怎么到手才六千出头?社保、公积金、...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