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崔贷款逾期诈骗短信别慌!教你一眼识破套路,守住钱包和征信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我,说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在某某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个人征信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落款看着还挺正规,甚至还有所谓的“工号”“客服电话”,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叮”一声,跳出一条短信:
“【XX金融】您在本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即将上报征信,影响子女入学、考公,请立即点击链接还款,否则将采取法律措施。”
或者更吓人一点:
“【紧急通知】因您长期拖欠网贷,我司已向法院提交诉状,限24小时内处理,否则冻结银行卡并列入失信名单。”
是不是心跳一下子加快了?尤其是刚经历过经济紧张、某笔借款确实记不太清的时候,这种短信简直像一记重锤,砸得人喘不过气。
但先别急着点链接、打钱、甚至自责懊悔——这些,99%是诈骗!
咱们不讲干巴巴的法条,也不整那些高高在上的说教,作为一名天天跟借贷纠纷、诈骗案件打交道的律师,我想用最接地气的话,告诉你:怎么一眼识破这些“逾期贷款诈骗短信”的套路,怎么保护自己,又该在真正逾期时怎么做才不吃亏。
我整理了一下最近客户发给我的诈骗短信,发现它们几乎都套用几个固定模板:
恐吓型
“已上报央行征信!”“影响孩子上学!”“马上起诉!”——关键词全是“后果严重”,制造焦虑,让你脑子一热就操作。
伪装官方型
短信号码看着像银行或正规平台(比如带“106”开头),内容还带上你的姓名、身份证后四位,显得“很专业”,但仔细看,链接域名却是乱码拼凑的,http://repay.xxxx-secure.com
,根本不是官网。
诱导点击型
“点击链接立即还款,可减免滞纳金。”——点进去是个高仿页面,输入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钱就被转走了。
冒充法务/催收团队
“我是某某平台法务部王主任,给你最后一次机会。”语气强硬,甚至打电话到你手机,报出部分个人信息增加可信度。
这些都不是巧合,而是精心设计的心理战。
别被吓住,冷静下来用这三招自查:
✅第一招:查合同,找原始平台
你到底有没有借过这笔钱?翻翻自己的借款记录、APP账单、银行流水,真正的贷款一定有合同、放款记录、还款计划,如果完全没印象,八成是骗子。
✅第二招:绝不点陌生链接
正规金融机构从不会通过短信发链接让你还款!所有还款必须通过官方APP或官网操作,看到“点击还款”四个字,直接删!
✅第三招:反向验证信息真伪
比如短信说“XX消费金融公司”,你立马打开他们官方APP或打客服电话(别用短信里的号码!),问一句:“我有逾期吗?”对方系统一查就知道。
真正的催收,不会威胁你“坐牢”“抓人”;真正的金融机构,也不会让你用微信扫码还款。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李女士收到了一条“某网贷平台”的逾期短信,说她欠款3.8万,再不还就要起诉。
她确实几年前借过一笔网贷,但早就还清了,只是没留凭证,看到短信后她慌了,加上对方打了电话来,语气严肃,还准确说出了她的身份证后四位和住址。
就在她准备用微信扫二维码还款时,想起朋友提醒过“先问问客服”,于是她挂掉电话,找到该平台官方App,在线客服一查——账户正常,无任何欠款。
她立刻报警,警方顺藤摸瓜,打掉了一个专门伪造催收信息的诈骗团伙,他们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公民信息,批量发送恐吓短信,专挑心理防线弱的人下手。
你看,多问一句,省下五万块。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而这类“冒充金融机构发送虚假逾期信息”的行为,属于典型的电信网络诈骗,非法获取、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也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和《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也就是说,发这种短信的人,轻则行政处罚,重则坐牢。
而你作为受害者,一旦发现,立即保留证据(截图、录音)、报警、向工信部举报垃圾短信(12321平台),都是合法维权路径。
我想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恐惧中失去判断力。
如果你真的有贷款逾期,也别躲、别怕,主动联系平台协商还款计划,申请延期或分期,大多数机构都愿意谈,实在困难,还可以寻求法律援助或债务重组帮助。
但如果你根本没借钱,却被吓得转账、泄露信息、甚至自残式“拆东墙补西墙”——那才是骗子最想看到的结果。
请记住我的三点建议:
你的人生,不该被一条短信绑架。
保持清醒,守住底线,你比想象中更有力量。
—— 一位不愿你被欺负的律师
收到逾期贷款诈骗短信别慌!教你一眼识破套路,守住钱包和信用,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叮”一声,跳出一条短信: “【XX金融】您在本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即将上...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