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30万逾期收到催收短信,是吓唬还是真要坐牢?还能翻身吗?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半夜手机“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30万元贷款已严重逾期,当前欠款本息合计38.6万元,若三日内未还款,将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最近有个朋友半夜发来一张手机截图,眉头紧皱地问我:“律师,我贷款逾期了,刚收到一条短信,说‘已上报征信、涉嫌恶意透支将追究刑事责任’,还让我24小时内还款,不然就‘移交司法机关’……这是真的吗?我会不会坐牢啊?”
我看完那条短信,心里一叹——这种话术太常见了,但更让我担心的,不是短信本身,而是像他这样被吓得六神无主、不敢面对问题的人,其实正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更深的困境。
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给你讲清楚:贷款逾期后收到催收短信,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唬人的?你又该怎么应对才最稳妥?
咱们先拆解这条典型的催收短信:
“您名下贷款已严重逾期,征信记录已更新,系统已启动法律程序,如不及时处理,将依法起诉并追究刑事责任,请于24小时内联系客服处理,以免影响个人前途。”
听着是不是特别吓人?什么“刑事责任”、“起诉”、“影响前途”……仿佛下一秒警车就要开到你家门口。
但真相是: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催收的施压手段,目的是让你尽快还钱。
真正走到“追究刑事责任”的地步,门槛极高,除非你有骗贷、伪造材料、恶意转移资产、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等行为,否则单纯的“还不起钱”,不等于“犯罪”。
记住一句话:欠钱不还,是民事纠纷,不是刑事案件。
但别误会,我不是说你可以赖账,逾期的后果依然很严重——征信受损、罚息累积、被起诉、被强制执行……这些都可能真实发生。
关键在于:你要分得清“威胁”和“风险”。
如果你已经逾期,别躲,也别崩溃,按这三步走,能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先看短信是不是银行或正规金融机构发的,注意号码是不是官方客服号?链接能不能点?很多冒充银行的诈骗短信会附带钓鱼链接。
正确做法:
很多人怕接催收电话,其实大可不必。主动联系平台,说明困难,反而可能赢得喘息机会。
你可以这样说:
“我最近收入不稳定,暂时无力全额还款,但我有还款意愿,能不能申请分期、延期,或者减免部分罚息?”
不少银行和持牌机构都有“个性化分期”或“困难帮扶”政策,特别是疫情后,监管也鼓励金融机构对确有困难的借款人给予宽限。
重点:沟通一定要留痕!通话录音、聊天记录、书面协议,全都保存好,别轻信口头承诺。
哪怕现在还不上全款,也要想办法先还一点,哪怕是每月500、1000,也能体现你的还款意愿。
为什么重要?因为将来如果真被起诉,法院会看你是“无力偿还”还是“恶意拖欠”,前者可能调解、分期;后者可能被列入失信名单,甚至限制高消费。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32岁,自由职业者,因项目款没到账,信用卡和网贷一共逾期了4.8万。
某天他收到一条短信:“已立案侦查,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他吓坏了,差点去借“过桥贷”还钱,幸好他冷静下来,打电话问我。
我们第一时间调取了他的征信报告和银行流水,确认他过往信用良好,这次确实是临时周转困难,我帮他写了一封《情况说明》,附上收入证明,主动联系银行协商。
银行同意分24期还款,免除了全部罚息,案件根本没有进入诉讼阶段。
后来小李感慨:“原来最可怕的不是债务,是自己吓自己。”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信用卡诈骗罪】
恶意透支信用卡,数额较大,经发卡银行两次有效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才可能构成犯罪,且需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目的”。
《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
金融消费者有权对催收行为进行投诉,若存在恐吓、骚扰、泄露隐私等行为,可向银保监会举报。
贷款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恐慌中做出错误选择——借新还旧、拆东墙补西墙、逃避沟通,最终雪球越滚越大。
我想告诉你的是:
法律从不惩罚一时的困境,但会严惩故意的失信。
只要你诚实面对、积极沟通、量力而行,绝大多数债务问题都能找到出路。
收到催收短信时,请默念三句话: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问题,找专业的人,别让焦虑替你做决定。
—— 一位陪你直面风雨的执业律师
贷款逾期收到催收短信,是吓唬还是真要坐牢?教你三招化解危机,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有个朋友半夜发来一张手机截图,眉头紧皱地问我:“律师,我贷款逾期了,刚收到一条短信,说‘已上报征信、涉嫌恶...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