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后收到被起诉短信,是真是假?教你三步识破套路!
最近啊,不少朋友私信我,说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因贷款逾期已被正式起诉,请尽快还款,否则将面临法院强制执行!”——一看就慌了神,连饭都吃不下,生怕哪天家门口真贴上法院传票,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
你有没有在深夜刷手机时,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已连续3期未还款,我司将依法提起诉讼,请尽快处理!”——那一刻,心跳是不是猛地一沉?手心冒汗,脑子里瞬间闪过各种画面:法院传票、信用崩塌、家人知道后的失望眼神……别急,先深呼吸,咱们不讲冷冰冰的法条堆砌,也不搞那种“点击就送解决方案”的营销话术,作为一个每天和借贷纠纷打交道的律师,我想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你冷静看清这背后到底是“狼来了”,还是真的有人已经提着刀站在门口。
首先得明白一件事:发短信的成本几乎为零,一家催收公司一天能群发几万条“即将起诉”的短信,只要其中有10%的人因为害怕而赶紧还钱,他们的KPI就算完成了,不是每条“要起诉”的短信都代表法律程序已经开始。
那怎么判断真假呢?
记住三个关键词:具体信息、正式渠道、留痕证据。
我知道,很多人不是不想还,而是暂时遇到了困难——失业、生病、家庭变故……但问题在于,拖延只会让局面更糟。
一旦贷款逾期超过90天,大多数金融机构就会把账户移交给法务部门或外包催收公司,这时候,他们有两个选择:继续协商还款,或者走司法程序。
如果你一直失联、不回应、也不制定还款计划,对方起诉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因为对他们来说,与其无限期等待,不如花点诉讼费把事情“合法解决”——哪怕最后执行不到钱,至少能形成一份生效判决,将来你一旦有财产,就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聪明的做法是:
去年我接了个案子,当事人小李,25岁,刚毕业不久,在某网贷平台借了2.8万元应急,后来换了工作,收入不稳定,断了两个月没还,第三个月开始,他每天收到三四条“即将起诉”的短信,还有自称“法院工作人员”的电话,说再不还款就要冻结银行卡、影响子女上学。
小李吓得整夜睡不着,甚至一度想跑路,直到有一天,他鼓起勇气来律所咨询,我们帮他查了征信、打了法院电话、检索了全国裁判文书库——结果发现:根本没有立案记录,所谓的“法院通知”是催收团伙伪造的语音外呼系统。
我们随后向该平台发出正式律师函,要求停止骚扰,并协助小李与平台达成了分期还款协议,他没有被起诉,也慢慢恢复了正常生活。
这个案子让我特别感慨:恐惧往往来自于未知,而法律,其实是普通人最有力的盾牌。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规定:“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 意思是:你可以逾期,但要承担后果,不过对方不能随意加罚息。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起诉必须具备明确被告、具体诉求和事实依据,并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诉状。
→ “短信=起诉”完全是无稽之谈。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明确规定:不得频繁骚扰、不得恐吓威胁、不得冒充国家机关人员。
→ 那些说“马上抓人”“列入失信名单”的,很可能已涉嫌违法催收。
最后我想说的是:欠债确实该还,但不代表你可以被任意羞辱和恐吓,法律保护债权人的追偿权,也同样保护债务人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
当你收到“要起诉”的短信时,请记住这三个动作:
✅ 第一步:查证真伪——去官网、打客服、查法院,别让情绪主导判断;
✅ 第二步:主动沟通——展示还款意愿,争取协商空间;
✅ 第三步:必要时求助专业人士——一个电话,可能就帮你避开一场本不该发生的官司。
这个世界有时候很残酷,但也总留有一线理性与公平的空间,只要你愿意面对,而不是逃避,就永远有机会翻盘。
别忘了,真正的法律从不恐吓你,它只是告诉你:规则之下,人人皆有出路。
收到贷款逾期要起诉短信,是吓唬还是真危机?教你三步识破套路!,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在深夜刷手机时,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已连续3期未还款,我司将依法提起诉讼,请尽快处理!”——那一刻,...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