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收到威胁短信?别慌!教你三步合法应对,守住底线不背锅
最近我接连接到好几个咨询,都是同一个问题:“律师,我信用卡/网贷逾期了没还上,这两天手机不停收短信,说什么‘再不还钱就上门抓人’‘把你照片发朋友圈曝光’‘直接起诉你坐牢’……我现在特别害怕,是不是真的...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开头就是“你已被列入失信名单”“再不还钱就上门抓人”“已移交警方立案”,吓得手心冒汗,心跳加速?尤其是当你最近确实因为生活压力、突发变故导致贷款逾期时,这类短信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刀,让人喘不过气。
但我要告诉你——绝大多数这类威胁短信,都是违法的!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很多人都不敢说、却真实困扰着无数人的难题:贷款逾期后接到威胁短信,到底该怎么办?是忍气吞声?还是以暴制暴?都不是,我们要做的,是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理性面对债务问题。
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别被吓住。
正规金融机构或合法催收机构,在催收过程中必须遵守《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银保监会发布的《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等规定,这意味着:
而那些发短信说“再不还钱就让你社会性死亡”“我们已经买通你邻居”“公安系统已有记录”的,一听就是假的!这些话术根本站不住脚,纯粹是为了心理施压,逼你尽快还款。
记住一句话:真正的法律程序,从不会通过一条短信通知你。
一旦收到威胁短信,立刻截图保存!包括发送号码、内容、时间,如果对方还打了电话,尽量录音(注意:单方录音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一般可作为证据使用,前提是不侵犯他人重大合法权益)。
这些证据将来可能成为你维权的关键。
不要轻易相信自称“银行法务”“第三方催收公司”的人,你可以主动联系贷款平台官方客服,确认是否存在外包催收,以及该号码是否为合作机构。
很多诈骗分子会伪造号码、冒充机构,目的就是趁你慌乱时诱导你转账或泄露隐私。
对于明显违法的催收行为,你有权说“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反击:
法律不是摆设,它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我曾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李女士因疫情失业,信用卡和网贷共逾期4万多元,随后,她开始收到大量短信:“你丈夫知道你在外面欠钱吗?”“孩子学校老师已经收到通知了。”甚至还有带她家门牌号的照片发过来。
李女士几近崩溃,整夜失眠,最终确诊中度抑郁,我们接手后,迅速调取所有短信记录、通话录音,并查明发送号码属于某外包催收公司,经调查发现,该公司非法获取了李女士的家庭住址和个人关系信息,严重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
我们向法院提起人格权纠纷诉讼,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最终法院判决:催收公司公开道歉,并赔偿李女士精神抚慰金8000元。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软弱换不来同情,依法维权才能赢得尊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第十三条
催收过程中不得采用恐吓、威胁、辱骂等不当方式,不得向无关第三方透露债务人信息。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朋友们,我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谁都有难的时候,逾期不代表你是坏人,更不意味着你要任人宰割。
真正可怕的,不是一时的经济困难,而是被恐惧蒙蔽双眼,放弃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
面对威胁短信,请记住这三点:
✅不羞耻:债务问题是现实问题,坦然面对才能解决;
✅不妥协:对违法行为零容忍,绝不助长歪风;
✅不孤单:你有法律撑腰,也有专业力量可以依靠。
如果你正在被催收困扰,不妨先停下来,深呼吸,然后一步步按我说的方法去做,改变命运的不是奇迹,而是你在最黑暗时刻,依然选择拿起法律的光。
法律不会替你还钱,但它一定帮你守住尊严。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旨在普及法律常识,具体个案请咨询专业律师,维护权益,从清醒开始。
贷款逾期收到威胁短信?别慌!三步教你合法应对,守住底线!,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开头就是“你已被列入失信名单”“再不还钱就上门抓人”“已移交警...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