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

普法百科1秒前1
法律解析:

认定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可从主体、从属性、合同形式、适用法律等方面判断。劳动关系主体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较强从属性,多需书面合同,适用劳动法;雇佣关系主体多样,从属性较弱,合同形式灵活,适用民法。

在法律实践中,准确区分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关系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则,会导致不同的法律后果。以下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进行分析。

主体方面:劳动关系的主体具有特定性,一方是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及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另一方是劳动者。而雇佣关系的主体则更为广泛,双方可以都是自然人,也可以一方是法人或其他组织,另一方是自然人,主体之间的地位较为平等。

从属性方面:这是区分二者的重要特征。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较强的人身从属性和组织从属性。劳动者需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用人单位的安排进行工作,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和监督。例如,劳动者要按时上下班,遵循单位的考勤制度等。而在雇佣关系中,受雇人虽然也需按照雇用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但从属性相对较弱,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强。比如,家庭雇佣保姆,保姆在完成基本工作任务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和方式的权利。

合同形式方面:根据法律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而雇佣关系的建立,合同形式较为灵活,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法律并没有强制要求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适用法律方面:劳动关系主要由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法规进行调整,这些法律法规更侧重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用人单位的诸多义务,如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提供劳动保护等。而雇佣关系则主要适用民法总则、合同法等民事法律,双方的权利义务主要依据合同约定来确定,遵循意思自治原则。

在实际判断时,不能仅仅依据某一个因素,而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多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案件事实进行全面分析,以准确认定是雇佣关系还是劳动关系。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分享举报
劳动报酬争议有前置程序吗为什么
« 上一篇2秒前
×
09
2025 10

如何认定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

法律解析: 认定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可从主体、从属性、合同形式、适用法律等方面判断。劳动关系主体是用人单位和...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