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后被群发短信催收?你的隐私权正在被裸奔!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一觉醒来,手机接连震动,十几条短信像潮水般涌进来:“XX金融提醒您,您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紧急通知:您的账户已被列入司法追偿名单,亲友可能收...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手机突然炸了,一条接一条的催收短信像潮水般涌来:“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紧急通知:您的借款已被移交法务部门处理!”更离谱的是,这些短信不仅发给你本人,还莫名其妙地发到了你朋友、同事,甚至家人的手机上。
你以为这只是普通的催收手段?错,这背后可能藏着一条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产业链”,而你,正在成为被公开羞辱的“债务标本”。
我见过太多客户拿着手机来找我,手指颤抖地翻着那几十条群发短信,眼里写满委屈和愤怒。“我只是晚了几天还钱,怎么就成了‘老赖’?连我妈都收到了催收信息,说我欠钱不还,她气得整晚睡不着……”一位30岁的程序员小李这样跟我说。
他因为突发阑尾炎住院,工资延迟到账,信用卡和网贷一共逾期了8天,结果呢?平台不仅把他拉进了“逾期用户群”,还在群里@所有人,公开他的姓名、欠款金额,甚至用他的案例“警示”其他借款人,更过分的是,系统自动向他通讯录里的十几个人发送了提醒短信,内容虽未直接说“他欠钱”,但话术模棱两可,“您认识的XXX目前存在信用异常,请注意交往风险。”
这不是个别现象,如今很多助贷机构、第三方催收公司打着“合规催收”的旗号,利用自动化系统批量发送带有心理压迫性质的短信,美其名曰“提醒”,实则是通过社会性施压逼迫还款,他们深谙人性弱点:怕丢脸、怕被误解、怕影响人际关系。
但问题是——这种行为,真的合法吗?
2022年,杭州的张某因网贷逾期12天,被某平台委托的第三方催收公司向其妻子、上司及三位好友发送了多条“友情提示”类短信,虽然短信中未明确标注“欠款”“催债”等字眼,但使用了“账户异常”“信用预警”等暗示性语言,并附上了张某的手机号码。
张某认为名誉受损,家庭关系紧张,遂将该平台及催收公司告上法庭,法院审理后认定:即便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及其代理人也无权擅自向无关第三人披露债务人个人信息或进行变相公示催收,最终判决被告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并公开道歉。
这个案子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催收可以有力度,但不能突破法律底线;追债可以讲效率,但不能践踏人格尊严。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
换句话说,哪怕你真欠了钱,对方也不能把你当成“反面教材”在熟人圈里传阅,那种“全城通缉式”的群发短信,早已超出合理催收范畴,涉嫌违法。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想告诉你三句话:
第一,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网暴式催收”摧毁生活秩序,很多人不是还不起钱,而是被铺天盖地的短信逼到不敢见人、辞职避债,最终雪球越滚越大。
第二,每一次不当催收,都是对你法律权利的一次试探,如果你沉默,它就会变本加厉;但只要你站出来维权,法律一定站在你这边。
第三,面对群发催收短信,请立即保存证据:截图、录屏、保留原始短信记录,必要时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或直接提起民事诉讼,你的沉默,换不来和平;你的行动,才换来尊重。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人格尊严,不容交易,在这个人人都可能遭遇困境的时代,我们捍卫的不只是自己的权利,更是整个社会应有的温度与底线。
你不是“待宰的猎物”,你是有名字、有尊严、有未来的普通人。
别让一条短信,定义你的人生。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手机突然炸了,一条接一条的催收短信像潮水般涌来:“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