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后被群发短信催收?你的隐私权正在被裸奔!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一觉醒来,手机接连震动,十几条短信像潮水般涌进来:“XX金融提醒您,您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紧急通知:您的账户已被列入司法追偿名单,亲友可能收...
某天突然接到朋友或亲戚的电话,对方语气微妙地问:“你是不是最近资金紧张?怎么有人发短信跟我说你欠钱不还?”你一头雾水,查了手机才发现——原来是贷款平台在你逾期后,把催收信息发给了你的通讯录联系人。
那一刻,不只是尴尬,更是一种被扒光衣服站在人群里的羞辱感,你以为自己只是晚还了几百块,结果换来的却是熟人圈里的“社死现场”,可问题是——他们真的有权这么做吗?
我就以一个执业多年的律师身份,跟你掏心窝子聊聊:贷款逾期,平台能不能把催收信息发给你身边的亲戚朋友?这种“连坐式催收”到底合不合法?你又该怎么保护自己?
先说结论:不能!这是赤裸裸的违法行为!
很多人以为,只要签了借款合同,平台就有权“全方位追债”,包括打电话、发短信、甚至通知你的家人朋友,但事实是,哪怕你一分钱没还,你的隐私权、人格尊严、通信自由依然受法律严格保护。
催收公司或贷款平台一旦越过边界,把你的债务信息透露给无关第三方,尤其是通过群发短信、电话轰炸、朋友圈曝光等方式施压,就已经构成了对《民法典》中“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严重侵犯。
我接触过不少类似案例,有一位年轻妈妈小林(化名),因为疫情失业,信用卡和网贷一共逾期了八千多,她不是不想还,而是实在拿不出钱,结果某天,她的婆婆突然打来电话质问:“你怎么在外面欠这么多钱?孩子他爸知道吗?”她一查才发现,催收方把她逾期的信息编成一条“提醒家属注意风险”的短信,群发给了她手机里存的所有亲属。
她崩溃了,不是因为欠钱,而是因为她觉得——自己的生活被当成警示教材,在亲人间传阅。
这已经不是催收,这是精神暴力。
2023年,江苏南京法院审结一起典型的“催收侵权案”,当事人张某因微粒贷逾期15天,未接催收电话,随后,其同事、前女友、母亲陆续收到平台合作催收公司发送的短信,内容包括“张某借款未还,请提醒其尽快处理”“长期拖欠将影响征信及人际关系”等。
张某提起诉讼,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精神损失,法院最终判决:催收公司向张某书面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8000元。
法院认为:债务人逾期不影响其人格权利,催收行为必须合法、文明、有限度,向非债务关系人披露债务信息,超出必要限度,构成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
这个判决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催收不是法外之地,羞辱式、扩散式催收,必将付出代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
明确规定:催收过程中不得向无关第三人透露债务人负债、逾期等敏感信息,不得骚扰、恐吓、侮辱债务人及其关联人。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这些不是纸面条文,而是你维权的“尚方宝剑”。
朋友们,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困境中被进一步剥削尊严。
我要告诉你三句话:
👉 第一,你还钱的义务不等于放弃做人的权利,你可以暂时没钱,但不能被当成“社会性死亡”的标本展示。
👉 第二,凡是把催收信息发给你亲友的,都是违法的,无论是短信、电话、微信,还是所谓的“温馨提示”,都越界了,别被他们的“行业惯例”唬住,违法就是违法。
👉 第三,记得保存证据,截图、录音、通话记录,全都留着,一旦发现信息被泄露,立刻向平台投诉、向银保监会或互联网金融协会举报,必要时直接起诉,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最后我想说:社会应该有容错机制,一个人暂时陷入财务困境,不该成为被围猎的对象,真正的文明,不是看你怎么对待成功者,而是看你如何对待跌倒的人。
如果你正在经历这样的催收困扰,你不是孤军奋战,法律站在你这一边。
别让逾期变成羞辱,也别让催收踩碎你的尊严,挺住,我们一起依法维权。
贷款逾期被发短信给亲友?你的隐私权正在被催收践踏!,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某天突然接到朋友或亲戚的电话,对方语气微妙地问:“你是不是最近资金紧张?怎么有人发短信跟我说你欠钱不还?”你一...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