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被疯狂群发催收短信?你的隐私权正在被合法侵犯!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手机突然炸了,一条接一条的催收短信像潮水般涌来:“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紧急通知:您的借款已被移交法务部门处理!”更离谱的是,这些短信不仅发给你本人...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天晚上刚哄完孩子睡觉,手机“叮”一声响,又来一条:“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采取法律手段。”
第二天早上刚到公司坐下,又是三条连发:“最后通牒!”“法务介入倒计时!”“今日不处理将上报公安系统!”
这些短信像苍蝇一样挥之不去,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往你手机里钻,更离谱的是,有些短信甚至发到了你亲戚、朋友、同事的手机上……
你开始焦虑、失眠、自责,但最让你愤怒的是:我确实欠了钱,可这就能随便骚扰我和身边人吗?我的尊严和隐私就这么不值钱?
咱们就来聊点实在的——贷款逾期后,催收短信到底能“狂”到什么程度?哪些行为已经踩了法律红线?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守住底线、保护自己?
首先得明确一点:你逾期了,不代表你就成了“社会性弃民”。债务关系存在,银行或平台有权追讨,但这不等于可以肆无忌惮地用精神压迫、信息轰炸、人肉曝光等方式逼你还钱。
现实中,很多第三方催收公司为了业绩,把“心理施压”玩到了极致,他们深谙人性弱点——怕丢脸、怕家人知道、怕工作受影响,轮番轰炸、伪造律师函、冒充公检法、群发联系人……手段五花八门。
但你要清楚:合法催收和违法催收,只差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就是侵权,甚至可能构成犯罪。
别以为发个短信没什么大不了,以下几种情况,你完全可以收集证据,投诉甚至起诉对方!
频繁发送侮辱、恐吓类内容
“老赖,躲也没用!”“再不还钱让你全家抬不起头!”这类语言不仅越界,更是对人格尊严的践踏。
向无关第三人泄露债务信息
把你的欠款情况发给你爸妈、领导、前男友?这是典型的侵犯隐私权,除非你书面授权,否则任何人无权对外披露你的债务信息。
在非合理时间段持续骚扰
凌晨两点、早上六点还在发短信?一天几十条不间断轰炸?这属于变相的精神折磨,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虚构法律后果进行威胁
“已移交公安机关”“即将刑事立案”——只要你没诈骗、恶意逃废债,普通民事借贷不会直接构成刑事案件,这种虚假陈述,属于误导和恐吓。
使用虚拟号码或境外号码轮番发送
有些催收用技术手段伪装号码、批量群发,规避监管,这种行为扰乱通信秩序,也给受害者带来极大困扰。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李女士因为疫情失业,信用卡和网贷共逾期8万多,催收一开始还算温和,后来换了公司,情况急转直下。
短短两周内,她收到超过400条短信,其中不乏“你女儿在学校会不会被同学嘲笑?”“你老公知道你背着房贷借网贷吗?”这种精准打击家庭关系的内容,更过分的是,她母亲、单位人事主管都收到了类似信息。
李女士一度情绪崩溃,在社交媒体留下遗书,幸好被家人及时发现送医。
我们介入后,调取了全部短信记录、通话录音,并向银保监会、工信部、公安机关多头投诉,涉事催收公司被行政处罚,相关责任人被约谈,平台也被责令整改。
更重要的是,法院支持了李女士提起的人格权侵害诉讼,判决赔偿精神抚慰金2万元。
这个案子让我深刻意识到:当一个人陷入财务困境时,最需要的是理解与出路,而不是羞辱与围剿。
别觉得维权难、没人管,国家早就立了规矩:
你看,不是没有法,而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法可依。
最后我想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如果你真的逾期了,请不要逃避,主动沟通、协商分期、申请展期,都是合法合理的解决路径,但与此同时,你也必须学会保护自己。
记住几个关键动作:
✅保留所有短信、通话记录、微信截图——这是维权的第一证据;
✅明确告知对方“停止向第三方透露我的信息”——口头+书面双确认;
✅遭遇严重骚扰,立刻向金融机构投诉、向监管部门举报(银保监会12378)、必要时报警;
✅如果造成心理创伤或名誉损害,果断走法律程序索赔。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暂时跌倒就对你温柔以待,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懂得:哪怕负债累累,也不该失去做人的体面与法律赋予的权利。
欠钱可以还,信用可以修复,
但尊严一旦被践踏,重建起来太难。
下次再看到那条“最后通牒”短信,
不妨冷静回一句:
“我会还,但请你们,依法办事。”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天晚上刚哄完孩子睡觉,手机“叮”一声响,又来一条:“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