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短信直发单位?别慌!你的隐私权可能正被侵犯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手机突然收到一条“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的短信,紧接着,同一个号码又发来一条:“逾期将上报征信,并通知您所在单位”,更离谱的是,没过多久,你同事悄悄...
有不少朋友私信我,说自己的贷款逾期没几天,手机就开始“炸”了——每天几十条短信轮番轰炸,凌晨发、饭点发、开会时也发,内容不是“最后通牒”,已上报征信”,甚至还有带姓名、身份证号、欠款金额的“催收清单”,更离谱的是,有些短信还附带链接,一点就跳转到不明页面,很多人慌了,问我:“律师,这算不算违法?我能告他们吗?”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当你贷款逾期,平台到底能不能用短信“狂轰滥炸”你?这种行为有没有踩法律红线?你又该如何保护自己?
先说结论:催收本身合法,但方式违法!特别是那种高频、精准、带有威胁性或泄露个人信息的短信轰炸,已经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和人格权,严重者可能构成违法甚至犯罪。
我们一个个拆开来看。
贷款逾期确实会产生违约责任,金融机构有权催收,这是合同义务,天经地义,但关键在于——催收的方式必须合法、文明、有边界,我国《民法典》明确保护每个人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你欠钱不还,不代表你的人格可以被践踏,更不代表你的手机号、住址、家庭关系就能被拿来当“武器”。
可现实是,很多第三方催收公司为了施压,直接把“短信轰炸”当成标准操作流程,一天发几十条,内容极具羞辱性,老赖请注意”“再不还钱就通知你单位领导”……更有甚者,把你的真实姓名、借款金额、逾期天数做成“公示清单”群发给通讯录好友,这哪是催收?这分明是网络暴力!
更要命的是,这些短信里往往夹杂着伪装成“官方通知”的钓鱼链接,点进去可能是仿冒的还款页面,诱导你输入银行卡密码,或者直接植入木马程序,这种手段不仅违法,还可能让你从“债务人”变成“受害者”。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那平台说我签过协议,同意接收催收信息,是不是就没法维权了?”
注意!格式条款不能成为侵权的挡箭牌,你在申请贷款时勾选的那个“同意接收相关通知”,通常属于平台提供的格式合同,如果里面藏着“可无限制发送催收短信”“可向联系人披露债务信息”这类霸王条款,法院大概率会认定其无效——因为它明显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再强调一遍:你可以被催收,但不该被骚扰;你可以被提醒,但不该被恐吓;你可以被告知后果,但不该被“社死”。
2023年,杭州的李先生因疫情失业导致房贷逾期两个月,某银行委托的第三方催收公司开始对他进行短信轰炸,平均每天收到40多条,其中多条包含“已向您所在社区通报失信信息”“将上门张贴告示”等威胁内容,甚至还向他妻子的手机发送了“丈夫欠贷,请协助督促”的短信。
李先生不堪其扰,报警并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审理认为,催收方的行为已超出合理催收范畴,构成对李先生及其家人的隐私权和生活安宁权的侵犯,最终判决催收公司书面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8000元。
这个案子很典型——法律不禁止催收,但坚决反对“以暴制欠”。
朋友们,贷款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你还款能力暂时受限时,被一波又一波的“信息暴力”压垮心理防线,你要记住:
✅ 你有权拒绝非理性催收;
✅ 你有权要求催收方表明身份、规范用语;
✅ 你有权保留证据,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甚至提起诉讼;
✅ 更重要的是——你的人格尊严,不会因为一次逾期而打折。
如果你正在经历短信轰炸,建议立即做三件事:
别忍气吞声,法律站在你这一边。
欠债要还,但尊严不能丢,这才是现代社会应有的底线。
有不少朋友私信我,说自己的贷款逾期没几天,手机就开始“炸”了——每天几十条短信轮番轰炸,凌晨发、饭点发、开会时...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